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第2页)
本文共计43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四)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权责发生制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现代会计以费用和收入的发生为依据,进行期间损益的计算。现行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是由确定性计算和非确定性计算构成的,其计算结果也自然包含着确定的数值和不确定的数值。预见计算时,会计人员必须选择特定的一个数值,如果是单纯的预见计算,从理论上来说就要使预计值和事实确定值的误差尽可能缩少,为此应选取中值。然而,会计只要以持续经营假定为前提,在与利润分配的联系中就必须选择不使利润过大表达的数值。这种选择标准就是一种谨慎原则。在预见计算中采用谨慎原则时,预见计算带来的利润过小表达的可能性虽然很大,但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谋求表达过小的利润。只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谨慎性原则就必然有一席之地。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很难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也很难认定。会计人员难以把握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难度较大,而且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也难以验证。谨慎性原则实际操作中容易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偏差。另外,由于会计准则未对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作出具体规定,使得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可比性。
(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如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应调整所得税额,这就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企业因选择谨慎性原则而导致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用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人员误用和滥用谨慎性原则
作为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保证企业在这外在客观经济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稳健地发展。首先,会计这个职业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的,时刻关注会计法规和准则的'变动,能够正确掌握会计核算的要求。目前,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有1,000多万人,不能保证每位会计人员能够良好的主动接受继续教育,所以如果会计人员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就更不用说良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了。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会计人员过度运用谨慎性原则,造成对收入不确认,而大量计提成本费用:或者是对于一些需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事项,如折现率的选用,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只会通过主观臆断,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三、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在我国会计规范中,比如存货的后进先出法以及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也有不足,比如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相关资产没有足够明确的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如果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那么据此核算的可变现净值就难以确定,这就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操作利润留下了漏洞。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需要明确资产减值的确定标准以及计提比例,以便于会计人员有章可循,降低主观臆断的几率,同时增强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完善市场机制和税收政策
首先,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需要不断地深化改革,加强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效能,使得商品市场经济的秩序更加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的外在客观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公正透明地为资本需求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应逐步把谨慎性原则运用到非上市公司,有利于类型各异的企业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加高效地利用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其次,应该使国家税收政策和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契合,缩小差距。税务人员、专业会计人员、企业所有者能够换位思考,互相沟通,最终达到双赢。例如,对资产减值准备纳税的问题方面,企业可以将计提的减值准备报税务部门备案,能够在税前列支部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资减值准备,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操纵利润,计提秘密准备,又没有打消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有利于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