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八个优于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97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幽默优于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是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的,老师也需要一定的师道尊严,但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通过现代媒体接触的信息量相当大,他们追求自由、平等、欢乐和时尚,他们讨厌那一板一眼的死板的说教,“亲其师,信其道”为了更好的接近孩子,更好的走进他们,使他们更好的接纳我们以致也接纳我们所传授的学识,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一些幽默感。教师通过自己恰当的幽默谈吐,有时候可以化解课堂管理的尴尬,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陷入迷惑的学生。
“幽默”感不是基于老师自损的玩笑,能幽默起来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的幽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育人心态,有爱生如子的情怀,还需要丰富的学养和乐群的性格特性。幽默是为了增加课堂的活力,但不可为了娱乐而盲目的幽默,使得课堂教学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时间证明,教师和学生用心灵互动碰撞,老师的谈笑风生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欢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多好啊,何必把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呢?“老夫子”似的宣讲估计是很少有热心的听众了,我们老师们应该改变既定的教条式的思维模式了,因为与时俱进是时代的需要,古代徐渭都知道“笔墨当随时代”,更何况新世纪的我们呢?
四、生成优于传授
生成即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我们强调让孩子们动起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难以预料的,我们教师要机智的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这种生成式的学习,有时候脱离了教材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现场加工,当下的教学实际就成立鲜活的教材,这样上出来的美术课,才更具备好的教育意义。
一言堂式的讲授估计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那样的课堂太生硬,太不民主,太缺少生机,我们必须加以彻底的改进。
五、实用优于浮华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学习美术的人都知道的道理,现代媒体已经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但是针对于美术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时候需要老师直接做示范,如果一味的非得使用多媒体来展示,有时候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不如直接示范给学生看的好。记得5月份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位北京的老师讲怎么剪纸团花,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运用了投影仪,电脑等等,列出了复杂的数学公式来讲解怎么把红纸剪成近似圆形团花。其实她讲的问题很简单,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一下就可以明白了,怎么叠纸怎么下剪刀很简单的道理。结果啰嗦了20多分钟,效果很差。还有一位四川的老师在讲解刺绣鞋垫的图案设计,用电脑啰嗦了半天也没把鞋垫上面怎么安排图案讲清楚,甚至没讲清楚鞋垫的刺绣纹样的'特点。其实问题很简单,拿几双鞋垫叫学生传阅一下就会一目了然的。课堂只追求华丽了,但一点不适用。
特别是在讲公开课或者优质课的时候,有些老师唯恐不用多媒体就不行似的,其实不然。特别是技法课堂的训练,老师近距离直接演示效果会更好,比如书法的用笔运力,非得近距离揣摩不可,再用电脑展示就没有了那韵味了。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好。 六、综合优于单元
美术课上主要讲述有关美术的常识和训练美术技能,但是所有的艺术是相通的,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中小学所有的学科设置都是为了丰富知识框架,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所以不可把美术课同其他学科纯粹的割裂开来,完全割裂开来讲述美术常识会使人感觉美术课很枯燥,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情境和内涵,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需要用到其他的学科知识。例如,在讲述山水画的意境时,可以借助古诗词和古琴曲来共同营造氛围,是学生在姊妹艺术的通感中体会山水画的文人情境;讲述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时可以借助历史影片的片段来引导学生回转到历史的倒转时空里面理解作品表现的境况;讲述书法艺术时可以叫学生扮演化妆成古代的文人模样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共同创造文化情境,进一步体会古代艺术的魅力;讲解有关战争的作品时可以借助战争影片的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手段是多样的,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远远优于单一化的陈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