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美术教学审美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192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创设情境、实物写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堂优秀美术课的开始,所以,在初中课堂上教师就让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我通过音乐与视觉的艺术形式,指导绘画创作,在导入环节调节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创作绘画的热情。在美术课堂上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实物直接的视觉刺激也是很有必要的。我通常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使得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展现给学生,打开学生操作的思路,让他们画出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活动中探索、发现。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课改以来,美术教材与教学都加强了创作课的设计与研究,也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坚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拓展。尤其对创新精神的引导,更是潜移默化。我从不给学生一些条条框框,从不以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左右学生。我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保留他们的原始感知,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把构思、创意,转化为设计、创作,让他们自己在不同知识之间找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开始他们发现事物的关联,发现形体的特征,发现色彩的美,到他们自己思考怎样让画面饱满,怎么让色彩艳丽而不刺眼,鼓励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用创新的眼睛去表达艺术情感。

  总之,在现今空前活跃的艺术氛围中,我始终以学生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展开创作,以学生存同求异的创作理念,寻求创作精神,以学生主体意识的自然性,提高创作艺术,力图为建构新的初中美术教学创作之路迈出新的一步。我会不断反思、审视、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美术教学,诚心地期待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第九篇:初中美术教学中乡土文化渗透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可以运用视频资料及照片,给学生介绍广袤的黄土高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景观的乡土美术,同时播放陕西民歌,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里感受美术的魅力,鼓励学生创作家乡的美景。根据教材内容加入绘画、写生、雕刻、泥塑、设计等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废弃布角、袜子等进行服装设计比赛,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乡土美术教育的学科跨度大、操作性强,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初中在美术教学中逐渐实现乡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尤其是结合当下的多元文化环境的时代背景,娱乐性及刺激性的流行文化及大众文化泛滥,学生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淡漠,这就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误导,不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如,炕围画是我国北方比较流行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府谷的炕围子画可以说是黄土高坡土窑洞里的民间艺术,它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贴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由画匠绘制的装饰彩绘,府谷人将其称为“腰墙子”。教师要善于发现,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嵌入本土文化资源,使学生通过对炕围画的了解,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欣赏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乡丰富多彩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场面都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启发,构成学生写生的素材。初中生的想象力很强,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美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背起画夹走出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探索生活中的美术,使学生在取材的过程中,激发对家乡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学生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制作树叶粘贴画、花草粘贴画、泥人捏制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素材,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探究乡土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