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次下载 2 页 4077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病变引起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而产生各种症状的疾病,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冠心病血运重建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老年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大威胁[1].临床上,根据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2].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逐渐成为了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手段[3].本研究探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接诊的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106例,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70岁)61例和B组(年龄≥70岁)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冠心病临床诊断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同时排除拒绝接受血运重建、具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禁忌症等的患者.

  1.3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辅助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等资料.挑选2名心外科高年资医师采用Syntax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每一名患者的最终评估结果为2次评估结果的平均值.两组患者均获得22-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93±5.87)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心绞痛复发、再次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同一患者所有靶血管均血管重建为完全血管化.

  1.4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1.5统计学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生存率的对比采用对数秩检验,多因素Cox分析探讨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A组9.84%合并有心律失常,6.56%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B组有20.00%合并有心律失常,17.78%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

  A组合并心律失常、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的比例显着低于B组(均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对比:各项参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对比:A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为60.66%,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为36.07%,均显着低于B组(75.56%、51.11%)(均P<0.05);A组的病变血管数为(2.09±0.83)支,靶病变数为(1.48±0.77)支,B组的病变血管数为(2.47±0.86)支,靶病变数为(1.76±0.87)支,A组的病变血管数和靶病变数均显着少于B组(均P<0.05),见表4.

  2.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生存率比较:A组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6.56%,总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39%,均显着低于B组(15.56%、33.33%)(均P<0.05),见表5.对数秩检验提示,B组的生存率显着低于A组(P<0.05).

  2.5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多因素Cox分析:年龄、病变血管数、收缩压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131、2.158、1.182,均P<0.05).见表6.

  3讨论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冠心病的发生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5].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了老年人重要的死亡原因[6].临床上,可通过药物、介入治疗、冠脉搭桥等方法改善心肌供血和预后.国外研究显示,冠心病血运重建可显着缓解冠心病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7].对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的危险因素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对本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干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