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背景下农村教育投资的现状和优化途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2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农村教育投资问题是一个横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术和实践问题,不仅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上也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从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各级各类教育协会应建立农村教育投资相关研究平台,设立农村教育投资论坛,鼓励相关研究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培养相关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完善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2]。
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尤其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其投资收益存在着严重的外溢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收益并非完全匹配,政府的财政拨款目前是而且今后也应该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与我国经济所有制改革一样,农村教育投资应该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常见的社会力量有慈善机构、教育基金会、公司企业以及个人。政府的财政拨款用于保障农村教育体系正常运行,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助学风气,实现多元化的人文关怀。
(三)优先支持农村教育结构的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加大农村地区幼儿园各类教学和生活设备的投资,特别是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消除缺少父母陪伴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对初等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尤其是不给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设置升学天花板,支持他们进入职业发展的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致力于培养理论扎实、德技兼修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投资与当地农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教育,确保能做到落地生根,而非空中楼阁,努力形成一种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人留下来、把产业做大、做强的新局面。
(四)发展农村特色教育,与城市教育进行差异化竞争[3]。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彼此之间差距很大,但各具特色。厨师之乡、名茶之乡等对于荣获该荣誉的地区不仅仅是所谓的名誉,更预示着一个可能的产业,而对于农村教育而言也是一个特色,农村教育投资理应在特色上下功夫。除此之外,在农村教育中加入诸如革命文化、地域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
(五)将子女教育状况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金融+教育双向扶贫。
农村地区用户在获取金融机构贷款时往往存在信用记录缺失,这对金融机构搜集真实有效的信用信息产生阻碍。因此,建议在构建农村居民信用指标体系时将子女受教育状况纳入,在预防教育致贫的同时为愿意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教育双向扶贫的效果。
(六)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系统,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支持。
不能简单把农村当成粮食生产的基地,应该提高粮食的经济附加值,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一个开放的农村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这首先需要农村教育投资提供支持;反过来,这一生态系统的建立需要农村提供原材料、提供人力资源,从而也会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支持,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增益闭环,这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七)发挥农村教育投资的导向作用,打造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乡村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农村教育很难吸引优秀的师资前往。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从事农村教育的专任教师近264万人。免费定向师范生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之于庞大的乡村教师队伍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考虑到专任教师的个人生活和发展需求。一方面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上下功夫,建议设立农村地区教师补助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帮助教师发展,不断打破农村教师发展的上限,努力做到城乡均衡。比如通过政策倾斜向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教育、进修机会;摸索教师流转制度,考虑在教师晋升中加入支教这一环节,促进教师进行校级交流。
[1]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2]郝文武.在特色发展中彰显农村学校文化和活力[J].教育科学,2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