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第2页)
本文共计334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一:被外部世界所牵引。此时的人会处在走神的状态,比如上课时教室门口出现一个人或者教室外面有特殊的声音,我们的意识就会被这些内容所牵引,从当前的关注点转移到这些出现的事件或事物上去。
第二:由所思考的事件或者内容所牵引。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意识焦点到什么地方,我们的意识就会到哪里。在这种情况下,人经常会处于入迷的状态。
第三:漫意识状态,此时,意识焦点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它的运动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布朗运动。人在无聊时经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意识焦点的这三种运动方式对人而言各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当人经常处于第一种状态时,那么他将是一个运动型的人,但会很难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但他可能更适合做一个运动员;经常处于第二种状态的人,通常会是哲学界和思想家,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他们喜静而不喜动,但如果过度则容易发展成为一种病态;处于第三种状态的人,既不受外部世界的牵引,也能集中思考问题,除了人在无聊时容易有这种状态外,人处于昏迷状态时也会是这样一个状态。
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由于人无法在本来意义上实在地把握外部世界[3],所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不等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部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无限接近于外部世界,但不可能等同于外部世界。
1、内部世界是存在于人脑之中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主观的,人所处的那个外部世界在本质上是客观的。我们可以说内部世界是在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内部世界是外部是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在观察和感知外部世界所形成的的内部世界具有镜像性,也就是说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具有相似性,至于相似度大小,就看你用的是什么镜子,在个人这里就表现为不同个体对外部世界进行加工和重构时所用的不同方式。
2、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内容也具有丰富性,而人去感知这个丰富多样的外部世界时却只有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觉器官,并且这五种感觉器官各自都有自己可以触及的领域,因此,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就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感知器官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内部世界也就只局限于人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并经过大脑重新加工过的那一部分外部世界的映像。
3、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空间里,而外部世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比如,从时间上来说,人类存在以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很久,在我们人类之后世界还是有可能继续存在发展的;就空间上来说,地球以外还存在着宇宙那样大的空间,分子那么小的物质中却还存在着远在,原子还有更小的粒子组成。当人类第一次知道这些的时候是多么惊讶。但如果仅仅只是通过人的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五种感觉器官,我们是不可能把我们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范围延伸到宇宙这么大的空间和粒子这么小的物质。同时我们也可以很好地理解视频《超视觉世界》中的一句台词“当我们一个人时,我们不会感觉自己太孤独”,因为我们每个个体身上都有那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陪着我们。正是由于时间的推移,人这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地创造出人类这五种感觉器官的辅助性工具,才得以使人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无限接近,但也只是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穷尽,外部世界是到达不了的“彼岸”。
4、外部世界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面我们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的内部世界是会不断接近外部世界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内部世界赖以产生的基础外部世界也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这也导致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等价。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只可能无限接近,却不可能完全等同。
参考文献:
[1][3]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2]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