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对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见解(第2页)

本文共计31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它超乎种族、阶级、阶层、宗教、家庭、团体、贫富、性别、地域,超乎个体利益计算。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再一次的证明。正因如此,十几亿人朝着同一个方位,抱着同一个目的',在一切为了生命的“绝对命令”下,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空前悲壮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去克服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这个民族共同体构建生命大厦的精神基石。民族的“文化认同”,由于它是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对本民族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事物和价值的认同,因而它不同于阶级意识形态。但是,领导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赢得全民族的信任,却不可脱离开这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正是由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为了落实“救人是重中之重”,不畏余震的危险,亲临救灾一线;正是由于震区的许多干部首先抢救被掩埋的群众;正是由于顺应了百姓为死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的心声,国务院决定5月19——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志哀;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正是这种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了人民,感动了整个民族,我们党和政府的威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文化认同”包涵着“民视”、“民听”,包涵着人民群众的同共意愿,“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领导关注和顺应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个用无数军民的血汗奋斗换来的真切体验,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通过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我们体验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和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积5000年而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同时要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此,就要珍惜自己的历史,保护承载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文献典籍和民族的语言文字,继承传统的民族节庆并弘扬其文化意蕴,保护体现民族文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因为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都是最有意义的事物,蕴含着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价值。同时要强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历史、语言和国情),无论是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国民教育还是干部教育,都要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作为重要的目标。这样,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问“我们是谁?”时给出的始终是同一个答案:“我们都是中国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