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公共领域的文化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9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如果说哈贝马斯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方法论上的规范化和抽象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突出之处表现为"社会批判"(外在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内在批判)的紧密结合。在该书中,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掌握得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他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当中抽取出一种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公共性",另一方面又把这个理想范畴当作规范,对社会福利国家中的公共生活方式加以批判。他比较强调"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因素,这就导致他对其实践因素的忽视或轻视,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乌托邦内涵被他放到了一边。因此,哈贝马斯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概念具有非常强烈的非历史和理想化特征,因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最终只能限于规范层面,而未能达到预期的历史高度和社会深度。其实,综观哈贝马斯的整个理论体系和思想进程,这种非历史和理想化的特征一直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这或许也是人们宁愿叫他"当代的黑格尔",而不太情愿称他"当代的马克思"的原因所在。

  不过,哈贝马斯在方法论的"失足",却为我们批判和运用他的理论留下了余地和提供了方便。当代中国处于急剧转型过程当中,现代性的冲动一波强似一波,政治变革、社会变迁、文化认同的危机以及个体信念的矛盾,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也是我们的传统理论资源所难以解释和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公共性"规范批判为我们从事当代中国的社会批判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我们要唯他是从,而是说他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和落实。

  最后是书名翻译问题。该书原名为》Strukturwandel der

  Oeffentlichkeit《。问题出在"Oeffentlichkeit"一词。目前汉语世界的理解比较杂乱,有说成是"公共领域",也有说是"公共论域",还有认为应当翻译成"公共空间"。其实,这个词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层面,即社会层面和思想层面,这和哈贝马斯的一贯思路是一致的。从思想层面来看,"Oeffentlichkeit"指的是个体和共同体(包括社会和国家)的一种特殊观念,是一种韦伯式的理想范型,兼有批判的功能和操纵的功能;就社会层面而言,"Oeffentlichkeit"指的是一个话语空间,它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充当二者的调节器和修正仪。在这个空间内部,个体的地位比较独特,他既属"私"(个人),也属"公"(公民);在这里,"公"和"私"不是截然分离,而是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大公不是无私,而是有私。按照我的理解,思想层面上的"Oeffentlichkeit"可以翻译成"公共性",而社会层面上的"Oeffentlichkeit"则应当翻译为"公共领域"。

  虽说哈贝马斯在该书中主要是在思想层面上做意识形态批判,但鉴于他是从(资产阶级)社会变迁角度入手,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Oeffentlichkeit"加以提炼和抽象,因此,我个人主张,书名还是译成《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好,而不能叫做《公共性的结构转型》。这就权当是我的一点私见吧,不知道能不能为公众所接受,不过,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大公有私是绝对允许的,也是绝对必须的,那么,学术的私人性大概也不会为天下所不容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