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分析的论文
本文共计25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分析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5年手术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室的护理中为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为优质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结局。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为93.0%,对照组为72.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采用优质的护理模式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手术室;SAS
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治疗方案,手术的创伤性比较大、治疗时间长,经过手术治疗后一般会出现并发症[1]。因此在术后是处理手术操作外,临床护理质量也关系到手术的成功情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服务观念的转变,传统一般的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宜,因此在手术室中如何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护理模式是本次探究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资料。选择3013年至2015年手术室患者86例,手术类型:肝胆手术27例,胃肠手术39例,子宫手术7例,脑手术5例,肢体手术8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22~68岁;SAS评分为(68.9±4.8)分;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20~71岁;SAS评分为(67.5±4.4)分.经统计学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组间的相互比较。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即在术前进行访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药品和器械的管理等。观察组的患者的此基础上进行优质的护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的心理疏导。在手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详细的说明手术的流程、手术的环境等预先消除恐惧感。对于手术患者一般都会比较焦虑和恐惧,此时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首先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所需,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向患者举例说明进行积极治疗后健康出院的病友资料,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手术信心。②术中护理。当患者入室后尽量保持手术室的安静,预先对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使得患者感觉舒服,保持最佳的状态。并可以借助术前的访问与患者建立信任度,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消除患者的术前恐惧;提供枕头、毛毯等物品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对于有关节疾病的`患者要提供棉护垫;在术中对于非手术的部位可以给予适当的按摩从而避免水肿,对异常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恐惧,要轻声与进行交流,消除内心恐惧,术中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让患者指导医生和护士在全心全意为期做手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如果术中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向患者说明情况,并叮嘱其进行深呼吸缓解不良反应,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适当与其进行谈话分数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③术后的护理。术后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轻轻将皮肤表面的血迹擦拭干净,为患者盖好被单,采用搬移布的方法将患者送至病床,避免过度震荡造成患者不适;术后严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与家属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况。
1.3观察指标。用焦虑评分法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情况,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用医院自制的满意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满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7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分析。本次的统计分析我们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两组数据相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评分情况。通过一般资料的数据可知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经过相应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46.0±1.7)分.对照组为(59.8±6.6)分,经统计分析可得两组护理后S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的差异(t=7.65,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