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改革看器乐教育改革现状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由此可见,虽然器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事实证明,器乐教学改革重在创新。
首先,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器乐教学应该要彻底抛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建立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器乐教学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的掌握都非常的抽象,除了外在的演奏肢体表现外,不再具备直观性。演奏过程中各器官的运动配合只有学生自己能体会。过去器乐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教师几乎都是全凭感觉和经验,学生往往不能真实的感受和理解,课堂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不再拘泥于言传身授。多采用多媒体软件、微格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录音器材进行教学,以针对演奏技能的学习;采用微格媒体教学,以教授器乐教学技能;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以传授器乐理论知识。声像设备作为器乐教学的辅助工具,为器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演奏状况,可以根据录音、录像中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进行课下练习,以自身为参照,让良好的演奏感觉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演奏中一些不好的肢体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台风和演奏风格,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录像总结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演奏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情景丰富,气氛活跃,而且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次,理论结合实践,完善课程设置。
1、器乐个别课与器乐小组课相辅相成。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点,个别课形式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让学生的演奏技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训练。小组课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注重多种模式的融合,丰富课堂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水平器乐学习者,教学模式的组合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逐步进行调整,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程度深浅或者年级的不同,调整个别课与小组课的比重。
2、器乐课与辅助课程相济相承。器乐课程绝对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与很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存在或多或少联系的。要改变以前器乐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旧模式,要建立一个以专业训练为中心,其他相关课程为辅助的体系。既要掌握科学的演奏技巧,又要重视基础理论学习;既要训练曲目演奏,又要掌握一定的伴奏能力;既要会演奏还要会教;既要扎实的掌握器乐演奏技能,又要提高全面的音乐修养。
3、器乐课与公共理论课相融相通。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公共理论课与专业课似乎是天经地义地互不问津、互不通融,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封闭状态。其实不同学科之间也总是存在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的。譬如:技术与艺术、艺术与文化、文化与人文等等。我们要着眼于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系统,解决原有的一些课程不相通的问题。
最后,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如何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关键所在。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爱心,否则就算是才高八斗的老师也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此外,作为一名器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演奏方法,还要了解全面、系统的器乐理论知识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要有灵敏的“耳朵”,因为器乐教学主要是经过听觉来进行的,如果老师听觉不灵敏就不能正确的辨别学生的声音问题,可能会误导学生。器乐教师还要培养极强的应变能力,要能根据学生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器乐教师还要不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对一些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只有每位老师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器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立伟:《高等音乐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