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从高等教育改革看器乐教育改革现状论文

本文共计3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从高等教育改革看器乐教育改革现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

从高等教育改革看器乐教育改革现状论文

  教育改革器乐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化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教育素质化、教学方式立体化、教学方法互动化、人才需求复合化、人才培养全面化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适应新的形势,高等器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就从未停止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过去较为注重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知识面过窄、功利性过重、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这与科技高速发展、专业知识快速更新和职业寿命越来越短的现代社会已经极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也反映在高等艺术教育器乐教学的课程体系上。传统的器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相关理论综合能力培养薄弱,与其他相关科目缺乏联系。下面本人先谈谈器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先进教学理念的“给力”和教学方法的“无力”。

  在高等教学改革的推动下,艺术教育专业的器乐教学也发生了众多变化。大多数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都是致力于让艺术走向大众,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服务。但实际中,大部分高等艺术院校中的器乐教育还是处于一个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言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互动性,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弱,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这种现象俨然与目前推崇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大大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前进步伐。

  其次,丰富多样的授课模式和陈旧单一的授课内容。

  长期以来,器乐教育都没有停止过改革创新的脚步,在授课模式上也有很多变化,除了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外,还在个别课(一对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加入了小组课(一对二或一对多)的教学形式。但是就教学内容来看,大部分还是“换汤不换药”的状况,“一对一”形式的授课内容就是两个步骤,先进行基础训练,之后就是各类曲目的演奏训练。而所谓的小组课,就是将其演变成个别课的浓缩版,虽然上课的学生人数上增加了,但授课内容变化并不大,还是停留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基础上。教师只是将教学时间均等的分到每位学生身上,进行基础与曲目的训练,这样显然是失去了小组课的教学意义和目的。器乐教学的小组课应该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增强学生的器乐教学、艺术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如果只是注重器乐技能教学,培养的学生踏入社会只会演奏而不会教学且无法参与社会其他艺术实践,这将严重影响今后艺术教育的质量。

  其三,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给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无力”。

  高等音乐教育器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器乐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器乐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重技能轻理论”的局面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的系统构造非常薄弱。各门学科呈现出单线化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各科专业各自为界、各自独立的局面。课程相近不相容,相关不相干,相承不相接,相予不相济。器乐教学也因为长期重视技能而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严重脱节,课程设置重视本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入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与衔接。这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关门造车”,局限在狭小的琴房中练习,对别的知识领域毫不关心,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获得知识的渠道闭塞,直接导致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无力”。在这种局面中,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可见,如何更为科学地、有效地、系统地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