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精选69篇)(第2页)
本文共计298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
(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
(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数学小故事》之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是圆周率精密计算第一人。祖冲之小时候热爱数学和天文,学习非常刻苦,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把从古代到6世纪所保存的观测记录和有关文献,几乎全部搜集来作为参考。他对圆周率的研究开始得很早,后来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相传,小时候为了解惑《周髀算经》书上说的,圆周的长是直径的3倍,就跑到马路边用绳子量马车的轮子,经过再三测量,他总觉得圆周长大于直径的3倍,究竟大多少?这个问题在他40多岁,才真正算出圆周率(π),把它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因此祖冲之还被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
《数学小故事》之数字趣联
苏轼为北宋著名诗人,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相传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并且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数学小故事》之赵爽
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数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x2+ax=A(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数学小故事》之张衡
《后汉书》提到,张衡曾写过一部《算罔论》。此书迟到唐代已经失传,以至唐代的章怀太子李贤怀疑张衡没写过这部书,而是因为《灵宪》是网络天地而算之,故称《灵宪算罔论》。
从《九章算术·少广》章第二十四题的刘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谓“张衡算”,因此,张衡写过一部数学著作是应该肯定的。从刘徽的这篇注文中可以知道,张衡给立方体定名为质,给球体定名为浑。他研究过球的外切立方体积和内接立方体积,研究过球的`体积,其中还定圆周率值为10的开方,这个值比较粗略,但却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得π的值。另外,如果按照钱宝琮对《灵宪》的校勘:“(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分之一,地广二百三十二分之一”,则当时π值等于730/232=3.1466,较10的开方有精密了。但钱宝琮所作的校勘似乎未必都符合张衡的原来数字。
《数学小故事》之李冶
李冶(1192年—1279年),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