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人物画廊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尝试论文(第3页)

5 次下载 3 页 400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注意“分合呼应”。“画廊”各个人物“生活”在各自的空间,但毕竟表演时又处在同一个舞台上,所以应当在分散表演的同时相互呼应,彼此协同。例如入场时,演员们应鱼贯而行,像模特一样走台,先给观众们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各自定位。每一个角色独白时都走到台口表演,演毕退回后应该选择稍后的位置定格亮相,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又为其他角色留有表演空间。整个表演结束时,台上就是一组彼此呼应的群像。也可以采取演到最后几个不同时空不同作品的人物彼此交流起来的方式,当然这会造成某种喜剧效果或荒诞性,但也会使人们对作品人物产生全新的感觉。比如“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人物画廊”的结尾,当最后一个角色说完台词,其他角色却纷纷介入展开争论,不过他们都在说各自作品中的台词,按照自己的逻辑行动,于是发生冲突。于连斥责马蒂尔德,娜拉与简·爱争辩,葛朗台趁机要去抢别人的东西。正乱作一团,套中人别里科夫挥舞雨伞大喊大叫“不要出什么乱子,不要出什么乱子!”所有人物顿时定格亮相,这别致的结尾往往激起观众的欢呼和掌声。

  总之,“人物画廊”作为一种文学第二课堂的教学手段,还有相当大的创造空间和广泛的适应性。开展校园活动可以采用,日常教学或课外活动中也可以采用;大学文科教学可以采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可采用。可以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更多的类似“人物画廊”式的演示性教学方式会被人们发现并进一步推广,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也都会由此更加充满创造活力,更加洋溢人文光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