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人物画廊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尝试论文

5 次下载 3 页 400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人物画廊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尝试论文

  [摘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展十年的教改项目“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的“人物画廊”是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形式,它具有创造/体验性与双向激活性的内在机理。师生联手“二度创作”则利于形成教与学、原著与再创作之间的多重“双向激活”关系。指导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大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只要掌握好一系列组织指导原则,这种简便灵活的演示性教学活动非常易于普及开展,并会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人物画廊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尝试论文

  [关键词]文学教学改革;第二课堂;“人物画廊”;演示性教学;师生双向激活;角色扮演;戏剧冲突;人文素质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展十年的教改项目“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文学作品演示会,而其中屡演不衰的一个节目形式是“人物画廊”。学生们扮演的一组文学形象鱼贯登场,风采各异,轮流独白,寥寥数语,形神兼备。观众们全神贯注,边欣赏边分辨各是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最终诸多形象定格,随着主持人上场提问,观众应答,“画廊”的“人物”一一揭晓。这个历届演示会的保留节目犹如盛宴上一碟有滋有味的什锦小菜,往往是整场演出中互动性最强的一个环节。“人物画廊”不仅成了每年演示会必备节目,而且推广开来,各种班会、联欢会、各年级的朗诵比赛或知识大赛上总出现这种节目形式,甚至大学生们教学实习时也在课堂上下,带领他们的学生搞“人物画廊”。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值得尝试普及的文学教学第二课堂活动。

  一

  为什么“人物画廊”在演出中独受青睐?为什么又能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持久普及?当然首先是由于它形式简便灵活,每个角色只需要三五句台词、两三个动作,编创排练相对容易。其次是它形象各异,交织相应;人物生动,又凸显典型性,所以演示效果好。不过,笔者从数年实践经验中感受到,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其实更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文学教学的内在机理与特质——创造/体验性与双向激活性。

  一般来说,戏剧表演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而“人物画廊”的“二度创作”却更为丰富,因为它的表演者也是“剧本”编创者:(1)先要对原著“浓缩精取”。因为人物独自只能限于半分钟到一分钟之内,所以要刻画生动形象,就要善于压缩情节,选取最体现人物命运的典型情境和典型话语。(2)要“揣摩想象”。因为所表现的作品并不都是可直接截取片段的戏剧或小说,很可能是诗歌、散文或者某类情节淡化的小说。这就要表演者认真读原著,反复揣摩、展开想象,体验并构想出情境冲突,设计一串戏剧动作,甚至有时要重新创作人物的台词。这种“二度创作”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要求指导者善于调动和控制。指导者必须帮助学生分析原著,掌握主旨并沉浸于作品的艺术世界中,提炼出最具典型性的动作和情境,加以发挥创造。同时又要控制学生不要走向随意编造的“戏说”歧途。毫无疑问,这种创造又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而这正指向文学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即在理性把握的同时更要恢复对文学的体验。

  所谓双向激活性,是指作品与表演者(即阅读者)之间以及表演者与指导教师之间相互激发的良性互动关系。“人物画廊”中每个人物表现虽然极为短暂,但却要求表演者自选自创,自导自演。因而表演者必须调动全部才能潜心创作与表演。如果原作品内容广阔,则给予他充分选择的空间;如果原作品内容凝炼、表现朦胧或是非叙事性题材,那么就要求他必须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这种编创表演一体的方式,比起有现成剧本的表演来,要更具挑战性。学生为这短暂瞬间的表演要付出相当大的劳动和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促使表演者深刻、主动地把握并开掘作品内涵,重新阐发并建构式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且又促使表演者发现并开掘自我潜质,激发起前所未有的主动精神和创造信心,这种(主体)人格一(作品)人物的双向激活恰恰体现出文学艺术审美的根本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