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浅山地区渠道管理的困境与策略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0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例如在地面渠道进行饮水灌溉,水分渗透导致水资源减少的问题数不胜数。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农田饮水渠道的水分渗漏所导致的水资源流失率高达80%以上。因此,开展相关的防渗漏措施极为重要。据相关部门统计,最高有效避免65%以上的水渗透现象发生,采用具有抗渗能力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构建灌溉渠道防渗漏措施极为重要。
2.强化管理机制
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需要提升农田管理队伍的思想意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管理机制,开展更具体的管控目标,从农田工程的战略格局出发,实现灌溉渠道管理人员的思想统一,从而为渠道管理制度的有效覆盖,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制度,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的具体成效[1]。
一方面,强化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机制,可以提升农田工程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其次借助明晰化的管理内容,实现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借助高标准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制度,助力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对于水渠日常应用的管理内容,利用明确的管理细则,提升水渠设施的应用价值和使用寿命。一方面,可以借助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管理制度,提升现代化农田工程的种植质量;另一方面,针对相关管理问题,合理利用管理制度,有效解决问题。最后,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农田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制定的农业扶持策略,半浅山地区的工作人员要强化自身的大局观和发展观,从自身做起,实现对农田工程渠道管理的有效管控。通过构建较为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农田工程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完善对于日常水渠维护管理工作的整体把控,以管理制度为监管章程,实现对农田工程的科学管理[2]。
3.增设管理设备
通过增设有效的管控设备,完成对灌溉渠道的动态监管。众所周知,半浅山地区的地形极为复杂,采用人工监管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而现代化科学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能够借助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实现对渠道设施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通过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完成对农田工程灌溉渠道的改造和升级,在日常农田管理过程中,以动态的监管模式实现农田管理作用的最大化。同时,相关电子设备的应用,降低了人力和物力的持续投入,增加了农田工程的经济优势,降低了日常管理压力。另外,渠道供水设施的线路与半浅山地势一样复杂,应用智能化监管设备,可以满足不同地势、不同环境的需求,以此实现监管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软件和移动网络等技术优势,实现对农田工程渠道日常管理工作的随时的检查和考核,借助远程终端系统以及对应的摄像系统,当发现管理人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管理职责时,可以利用音响设施提出相应警告,一旦无效,可以自动连接到农田工程管理中心系统,将相关画面进行传送,保留相关证据,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罚。动态监管模式对于渠道管理工作,可以起到强大的监督作用,实现对农田工程的有序管理[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半浅山地区农田灌溉渠道的管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以细节化的管理措施、强化管理机制、增设管理设备,有针对性地改善相关问题的影响,从而按部就班地开展渠道管理工作,确保农田工程的稳定发展。
[1]徐宏兵.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20(14):76-77.
[2]郝壮农田水利工程中渠道的维护管理及保养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0,40(09):57-58.
[3]李炜.借数字化手段为农业生产建“引水渠"[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04-22(B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