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符号学理论下文本互文性探究

本文共计52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符号学理论下文本互文性探究

  皮尔斯认为符号必须有接收者,在接收者心里,每个解释项都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再现体,构成无尽头的一系列相继的解释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符号学理论下文本互文性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文学的意义包括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义三个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层面和过程。西方文学理论史对文本的意义生成是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其根本缺陷在于把意义设想为某种类似于物品那样的东西,认定有一种绝对的客观的作为意义构成物的实体存在着。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之间。在互文性看来,由于文本被作为某种自足完整体的观念已被彻底解构,而作者在文本中的权威地位也已动摇,文本的阐释随之从一元趋向多元。解读某一文本的目的不再是寻找蕴藏其间的所谓终极意义,而是从某一特殊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互文性的符号学视域烛照出了作为符号的文本与其他文本、语境以及作者之间意义互动生成的过程和轨迹。

  一、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

  现代符号学的两位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都对互文性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索绪尔与皮尔斯相互之间并不知晓对方的研究,而几乎在同时沿着迥异的路径探索符号问题,分别开创了现代符号学的语言学和逻辑学传统。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不同于索绪尔的二元论,其符号模式和符号分类都是是三元的。

  皮尔斯宣称,每个符号都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

  1.再现体:符号所呈现出的形式(不一定是物质的),是符号可感知的部分。一些理论家称之为“符号载体”.

  2.解释项:不是解释者,是符号引发的感觉和思想。3.对象:符号所代替和指涉的事物。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如图所示:【1】

  一个符号由再现什么(对象)、怎样再现(再现体)、怎样解释(解释项)三个要素构成,缺一不可。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是相连互动的,不能削减为几个双边的互动。图中,三角形下面的一条边为虚线意味着作为符号载体之再现体与对象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可感知的、直接的联系。

  关于对象,皮尔斯指出:“再现体替代某事物,即它的object.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替代那个object,而是指称其理念,有时我称为”再现体的理由“.理念在此应当大致上理解为柏拉图的意思,也是我们平时习用的意思。此处的”对象“并非实在之物,而是”符号对象“,是与符号相联系的理念对象,它是我们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所感知的符号对象,由于人类认知和知识的阈限,符号对象永远都与真实的客体对象有一段距离。

  ”解释项“的提出给予符号表意展开延续的潜力。解释项约略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符号的意义“.皮尔斯的学生马代(RodericMunday)2005年4月14日曾在一封个人书信中,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符号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现体、对象、解释项三者构成的符号正如一个贴了标签的内装有物体的不透明的盒子。盒子贴有标签仅暗示着它里面装有物体。当我们认真阅读标签后,才知道里面装有什么物体。其符指过程,或曰符号的解码过程:首先注意到的事情(再现体)是盒子和标签,这使我们意识到盒子里面装有物体(对象),这一意识和盒子里装有事物的知识是由解释项提供的。”阅读标签“正是符号过程解码的一个隐喻。应该指出的是,符号的对象总是隐藏的,我们并不能真正打开盒子,直接检视里面的物体。原因很简单:如果对象可以直接显现,我们根本就无须用符号来表达它了。我们只能通过如下程序知道物体:注意到盒子和标签,阅读标签,在脑海里关于物体的心像。因此,符号隐藏的对象只有通过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来实现。

  二、无限衍义与符号意义

  最复杂的是,除了因再现体与对象的互相关联而产生了一个解释项而成立了一个三者互联的关系外,这符号行为尚可衍生而带来第二个、第三个解释项,以至无限,此即无限衍义。无限衍义,皮尔斯用的术语是infinitesemiosis,艾柯则称之为unlimitedsemiosis.

  皮尔斯对解释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符号必须有接收者,在接收者心里,每个解释项都可以变成一个新的再现体,构成无尽头的一系列相继的解释项。如此一来,就把意义问题带入了符用学的广阔领域,昭示了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开放势态:符号表意必然是无限衍义。皮尔斯指出:一个符号,或曰一个再现体,对于某人来说在某方面或某品质上代替某物。该符号在此人心中唤起了一个等同的或更发展的符号,由该符号创造的此符号,我们称为解释项。这个理解非常出色:解释项是意义,但必然是一个新的符号,因为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再现。由此,皮尔斯给符号一个绝妙的悖论式定义:解释项变成一个新的符号,以至无穷,符号就是我们为了了解别的东西才了解的东西。这段话似乎绕口,却非常值得细细思考:要说明一个解释项,必须开始另一个符号过程,符号的意义必然是”可解释的“,但是要解释意义,就必须另用一个符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