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格式 > 正文

科技论文格式范文(第2页)

本文共计54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释放天性原则。在观察活动中,观察不是简单地用眼睛看,而是多感官、经验、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活动。因此,释放孩子天性,就是在自然环境中,促使孩子使用感官、经验、思维去主动地感受、发现和表达。小班的孩子观察橘子、枇杷,孩子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这是好吃的东西。那么就让孩子吃吧,一边剥、一边吃、一边看、一边闻,综合各种感官的认识才是对水果最好的观察结果。

  2.在反复中求证——事实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需要贯穿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因为不断尝试,因为追求真理,因为实事求是而变得具有独特性。还原真实的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科学过程,让幼儿在反复中求证真理,是我园科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1)反复尝试原则。鼓励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探索科学。反复尝试的前提是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如“认识磁铁”活动中,如果只提供同种类型的磁铁,那么孩子的探索活动会简单得多,可能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发现了。所以我们鼓励孩子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这样提供的磁铁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圆有方。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奇的发现。这些发现是在反复尝试探索中出现的,就像一个小科学家,对磁铁特性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入。

  (2)问题解决原则。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验证,问题解读的过程也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孩子的自主发现,教师要及时采集信息、判断信息,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先解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再解决难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孩子自由观察中发现问题,捕捉孩子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激发孩子进一步观察的推动力。如“认识乌龟”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乌龟背上有花纹,那花纹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多少块花纹?这就是孩子进一步观察的点。这个“进一步”是有基础的,不是基于教师预设的目标,而是基于孩子的发现。

  (3)静待花开原则。耐心等待,不断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孩子反复求证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方案的预设,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计划,孩子的现实表现,才是活动走向的根本。教师不要急于将事实展现出来,而要相信孩子,给孩子探索验证的机会,哪怕没有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也没有关系。对于幼儿而言,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中,追求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概念建构——逻辑清晰。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是幼儿主动吸收、建构的过程。孩子的学习不是老师直接去告诉他们,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1)亲身体验原则。需要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获取经验,转变概念。如在沉浮的活动中,老师说水里放了盐鸡蛋就会浮起来,孩子是建构不起这个概念的。只有在亲身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去修正自己的概念,最终形成放一定量的盐,鸡蛋就能浮起来这个科学原理,最终去不断思考什么情况下鸡蛋沉,什么情况下鸡蛋浮。

  (2)朴素理论原则。孩子不是一块白板,他们有自己的科学,这在他们来到幼儿园以前就存在。但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是不同的,因而被称为“朴素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是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逻辑推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科学概念的转变不是仅仅一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孩子不断尝试完善朴素理论、建构科学理论的机会。沉浮、磁铁的吸力这些科学现象是孩子进入小班、中班以前就有可能接触到的,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朴素科学理论。小班的孩子刚入园的时候,用瓶子、瓶盖来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有沉浮的一种经验感知。中班的幼儿在清洗积木的过程中,又完善了木头浮起来沉浮理论。到了大班,则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学小实验,如鸡蛋浮起来、瓶子沉下去等,激发孩子不断探索、思考、发现新的内容,在操作中不断转变孩子关于沉浮的朴素理论。

  (3)自主建构原则。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在没有开展科学活动以前,其实孩子对这些观察对象已经有了各自的认识。但是这些概念又是零散的,很多是不科学的。在通过与动物和植物亲密的接触,孩子们会不断重组各自对动植物的认知,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如在认识小兔的活动中,兔子是什么样的。在孩子原有的概念中或许是耳朵长长的,爱吃青菜、蘑菇。与兔子近距离观察后,孩子逐渐发现,兔子有毛,有四条腿、三瓣嘴,爱吃菜叶,耳朵长长的,但不一定是竖起来的……从而逐步完善对兔子这个概念的新的建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