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导论论文(第12页)
本文共计315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 g,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 g、黑豆5 g、赤小豆5 g,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 g、瘦猪肉5 g,武火炒后食用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3.2 配合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患者,应在餐后进行体育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如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根据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量。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3 注重调摄情志
中医认为,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志舒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所以要鼓励患者调畅情志,善于控制喜怒哀乐,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目的.。
3.4 适当的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祝湛予等【4】在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血瘀者时,用自制降糖基本方,配活血化瘀法治疗,不但可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熊曼琪【5】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达到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瘀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邵启惠【6】证实,活血化瘀可使空腹血糖降低,胆固醇的β-脂蛋白下降,全血比黏度低切速,血浆比黏度、f蛋白原和血浆渗透压等也显著下降,“三多一少症”及一切并发症改善。总之,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依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有人【7】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合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加入,又使之相互协调。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用自制降糖基本方(元参、生地、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生牡蛎、苍术、黄芪、葛根、山药、丹参)加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效果较好。
4 体会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7】。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8】。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