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的论文(第15页)
本文共计377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康复医学》的论文(第15页)12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