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中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第2页)

8 次下载 3 页 345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水平与层次,拓宽文化教育途径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应通过文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对于中外文化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客观清晰的判断,内化为个人健全人格和独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全方位成才。

  大学生主要在初、高中通过语文、历史课堂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但认知还很不够,许多并不理解其中内涵,更无从将理解付诸行动。所以,大学里应多开设人文素养课堂、讲座,除了马克思主义类课程,还应开设其他哲学、人文学科课堂,也许不能教化所有人,至少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引导思考,关心国家和自身的问题。通过系统的、长期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汲取知识养分的平台。悉尼工商学院平时的课程与课外实践更偏重于应用,文化教育课程、人文素养类课堂与讲座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文化教育还要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融合。在大学生礼仪素养,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个人道德修养教育中自然融入中国文化的积极、优秀因素,在社会实践、网络宣传、新媒体平台中有意识融入文化元素,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文化视野。在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总结,思考个人经历中体验到的文化差异及对此的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只把目标停留在上完课、练好外语、修够学分层面。学院开展过一些游学和海外实习主题交流会,但多局限于学分经验与海外生活提示,深度与广度略显不足。非常有必要加强文化元素分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交流等,交流国际活动见闻和文化感受,启发更多学生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大学生个人层面,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要努力拓宽文化历史视野,还要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二、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

  开放是从大学内部发出的一种自发、理性、真诚的诉求。学院务必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培养大气为人、大智谋事、大爱行天下的大学文化品格。大学生既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途径,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要怀着“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理念积极吸收世界他国文化中的精髓。高校教育工作者当仁不让,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国际交流,也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专题讨论、网络交流、新媒体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展开积极引导。大学生自组织蓬勃发展,积极弘扬社团文化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文化自信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悉尼工商学院的学生社团文化缤纷出彩,辩论协会、商贸协会、创行社等学术型、文化型社团在上海大学都有较高知名度。学生们经过社团活动和其他实践型、公益志愿者活动等历练,竞争、协作、包容、开放等意识将不断激发与内化。

  培养、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育其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当今以文化为重要内核的国家软实力的竞争明暗交错,唯西方为尊的思想有可能出现步步惊心的情况。为此,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工作教师,都不能放松对大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

  三、培育并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

  调研分析数据表明,需要把握机遇,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不仅仅为自己代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每一个中国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外合作办学力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使外国留学生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或通过文化类双语课程加强中国大学生用英语等外语流畅表达和解说中国文化内涵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中外学生在课余活动、社会实践中的交流,使他们在实际的接触中了解到不同层面文化的共性与不同。对于中国大学生,除了必须加强其外事教育和涉外礼仪教育外,更应充分关注其参与国际交流后对本国文化态度和兴趣的变化。从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中国学生在与外国学生交流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发现本国文化原来存在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我们应及时把握契机引导大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培育其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主体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