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悲剧意蕴的体现及产生根源(第3页)
本文共计38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因此向往功名的愿望更为强烈,蒲松龄执着于考取功名,他的孤愤根源主要在于怀才不遇。他把自己的时代感触写进作品中,《叶生》等即是对八股取士制度的嘲讽。社会现实的不公,怀才不遇使他潦倒终生,在孤独寂寞中感伤,形成了《聊斋志异》的悲剧美。
总之,《聊斋志异》充满着悲剧意蕴,这些悲剧故事,都起于作者的一腔孤愤,却超越了时代限制,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来揭露丑恶,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铸就了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海波.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2]张德瑞“.孤愤”的吟唱,人性的悲歌:论《聊斋志异》的悲剧美[J].蒲松龄研究,2005(3).
[3]管文茜.小议《聊斋志异》的悲剧色彩[J].文教资料,201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