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聊斋志异》悲剧意蕴的体现及产生根源(第2页)

本文共计38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世情悲剧

  世情悲剧是指人处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发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丧失人的本性。现实社会中黑暗的官场、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等都会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不可避免的悲剧。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忍受着统治者的层层剥削,承受着沉重的苦难。《席方平》中的富室羊某为富不仁,迫害席父到阴间受罪。席方平在告状中受到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深刻地暴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者主宰着平民百姓的生死。《婴宁》中的婴宁是人狐所生,有着纯洁无瑕的心,天生爱笑。开始见王子服,一直笑而不止,这是她天真烂漫性格的体现,是美好自然人性的象征。但她表现出来的美好与现实相冲突,她的超凡脱俗与世俗的立法规矩相冲突,后好色之徒欲对其行不轨之事。此事后婴宁不再笑,她的纯真为世俗所不容,她的本性为封建社会关系所扭曲,严酷的社会生活导致了人性毁灭的悲剧。《聊斋志异》描绘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五)命运悲剧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人物受超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是命运。花妖狐魅是异类,他们却想打破这层隔阂,无拘无束地生活,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也预示着他们命运的悲剧性结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一些带有宿命思想,即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人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不能违背。《诸城某甲》中的诸城某甲在寇乱中被杀,头坠胸前,只连一线。后来被家人救回后复活,十年后因为俯仰而刀痕爆裂,头坠血流而死。这个故事充满着宿命论思想,生死皆由天定,人是无法抗拒的。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控制着人类的一切,这种力量很强大,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诸城某甲的死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让人难以琢磨而心生恐惧,便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人们意识到神秘色彩的存在,但又无法逃脱,自然产生悲剧意蕴。

  二、《聊斋志异》悲剧意蕴产生的根源

  《聊斋志异》不管是对现实社会,还是对浪漫的幻想世界的反映,都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蕴,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时代大环境和蒲松龄自身的境遇,可以说,这部作品既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作者心灵的寄托。

  (一)作者心灵的寄托

  《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的心血与情感,可以说是他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蒲松龄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怀才不遇,长期过着愁苦寂寞的生活。现实又缺乏公正廉明,理想难以实现,现实的不公平又使他厌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了他对世界的愤恨。长期积聚于内心的痛楚、悲哀,正需要一个途径来抒发,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诉诸于笔端成为他宣泄内心苦闷的方式,这成就了《聊斋志异》的悲剧美。虽然他写作时是一时快意的宣泄,但留下来的是深深的感伤。蒲松龄曾在《聊斋自志》中指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若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创作时作者已年近 40,饱尝人间冷暖,他强调寄托“孤愤”与当时的境遇是分不开的,必然会被感伤的情绪所笼罩,决定着小说的整体美学风格。蒲松龄的人生充满着悲苦,生命中的悲苦被艺术地反映在小说中,他把创作当成寄托满腔悲愤的最好工具,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他经受了种种困难,让他的内心无比苦闷,他在思考自己的种种不幸后,找不到出路,将这种“孤愤”融入作品中,洋溢着悲观的情绪,成就了《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二)时代环境的影响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自然灾害、地主阶级的剥削等导致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衰亡的迹象。直到康熙年间,社会状况才有所好转,但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经济矛盾。同时文化思想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封建制度束缚,禁锢了思想的发展,虽然有民主思想在慢慢蔓延,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打压,刚刚萌生的进步思想遇到了挫折,使得整个时代笼罩着一股伤感的情调。明清时期的很多作品受此思想的影响,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意蕴。《聊斋志异》创作于清代初期,是这一思想影响下的重要杰作。清朝延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加强了文化专职,当时的知识分子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下层人士来说,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生活都是穷困潦倒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