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多元一体化实践与探索论文(第2页)
8 次下载 3 页 433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效果,笔者团队对其进行了教学评估:同学们反映主讲教师开展的一体化教学灵活多样,开拓思维并且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掌握,认为课堂是互动式及启发式的,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主动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访谈过程中同学们反映:一体化教学的创新意识比较强,能够开发思维,拓展思路,从整体上剖析各个系统疾病,能够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各学科间、各系统间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形成一种由点到线,有线到面的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思路新颖,很有启发性,引导研究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并让同学们认识到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的重要性。
2.3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成果
3年的教育实践中,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临床基础知识,并且在一体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培养了同学们融汇贯通多门学科的思维,即整体化思维观,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思维。针对大部分的消化道疾病,笔者团队根据整体思维、把握疾病的内在联系,皆有反流的特征,探讨了同一复方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性,同理,在神经内科方面,西医虽然讲究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上的差异,我们却根据疾病的内在相关性,把握气滞血瘀的共同致病机制,探讨了相同的治病疗效,拓展了治疗上局限性,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在代谢性疾病和慢性肾功能失常发病机制或治疗上也看到了相似点。根据病理—生理—药理学的—体化实践,从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角度,在肺—肾环路与肺—肾综合征中,探讨肺与肾的密切关系;内分泌专业研究生根据内分泌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糖尿病的一体化,看到了糖尿病患者及危症患者胰岛素治疗的系统风险;免疫专业研究生同学根据病理学一医学免疫学的一体化,提出很多疾病并存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两种病理机制,而这两种机制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治疗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虚邪贼风、恬淡虚无是维护机体免疫自稳的有效措施。同样地,其他的一体化思维包括药食同源,AIDS的中医整体观。
笔者在实践基础医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最终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利用课程多元一体化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思维来自对整体的认识,对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实践的不分割,这样的一体化教育让医学生不管在科研还是临床上都相得益彰,开启了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3多元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3.1多元一体化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对生命的整体认知
基础医学的学习是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的基础,目前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研究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学科的深入;但停下来仔细想想,真的如此吗?研究透彻的局部或专科更助于解决人类疾病吗?首先,人体生命是各个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疾病的发生通过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紧密关联,没有哪种疾病仅是发生于单个系统的;各系统的结合,多学科的结合,是真实认识生命、疾病、健康的重要前提,万法归一,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正如生命(受精卵)的开始到个体的形成,正如我们一体化的课程,把握住一(整体,各学科的联系〉,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扩展、应用细节(各学科)了。我们要把握好基础课的桥梁作用,化繁为简(一〕,也正是古圣先贤大道至简的思想。
3.2多元一体化教学可提高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犹如“生物一环境一人文”医学模式的构建,彼此不可分割,形成一体,去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等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匸,进而指导“社会一医生一患者”的一体化,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当代医患冲突很多时候是由于医生与患者的分割,医生认为:医生是医生,患者是患者,只关注患者的疾病,未将自己融入到患者中,其分裂造成两者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医生的自我保护也越来越明显,患者对医生的抱怨也越来越深,最后出现了“医生一患者”的分离。推而广之,如果将“医生一患者”看作一个整体,将这种一体化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医生一患者”一体化中来,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