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管理
本文共计420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高职教育管理
摘要:工学结合是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对高职就业具有积极的影响。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学方法选择上,均忽视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教学改革进度缓慢。为了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打破原有的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职教学的主旋律。文章分析了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的内容、局限性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由于其受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而造成其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当然,对于我国高职教学来说,自身理念导致的教学方法缺失才是关键。在高职发展中,如改革速度缓慢,教学内容与实际连接不紧密,将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为此,基于工学结合背景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成为必然。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实践强调不足,基础学科设置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肯定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从其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具体的分析了其解决手段,致力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教学管理内容
高职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指在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合作下,完成高职教学的目标,使高职教学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理念进行,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教学管理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正常运行的纽带。另外,相关文件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这一主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提高管理效率。另外,教学任务还包括使教学秩序处于稳定,招生工作顺利,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建立具有活力的高职教学机制及管理机制。当然,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在于教师的能力提高、实训基地以及设备的提供以及高职教学理念的改革。
二、当前高职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深。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内容以及方法上。从我国教学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才能突出工学结合的重要性,确保其教学合理性。
(一)思维模式陈旧,教学改革缓慢。工学结合的一大特点在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带来说是一种挑战。适应工学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应成为高职教学的主旋律。但就目前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思想陈旧,对工学结合下的新设备、新管理方法认识不深。在管理中,以垂直管理为主,并且常忽视直接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这使得很多管理教师将管理作为一种任务,而不是一项能够激发其热情的工作,对管理效率的提高造成影响。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整体上存在教学模式死板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渗透较深,因此教师、学生的竞争意识均不强,这同样制约了高职教学改革。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设置了基本的管理机构,并分配了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上存在重叠现象,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仅凭经验进行解决,这对于学校吸引新的管理力量造成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工学管理出现后,对于基础教学的管理与实践管理的任务分配,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都使得工学结合无法顺利实现。在满足企业需求方面,学校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使企业对于学校的认可度不高,而工学结合的目标就在于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的缺失则造成了其效率缓慢甚至无法进行。
(三)缺乏资金供给,教学资源短缺。新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购进更多的实践设备,基于学生的专业还应聘请更多专业的教师。但教育部门对于高职的资金投入不足,我国教学理念使得高职缺乏获得资金的途径,因此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改革需求。一旦高职教学质量下降,其受社会认可程度将降低,长期发展将造成学校教育处于缓慢发展中,不利于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