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理论文 > 正文

中学物理与素质教育-兼谈物理教材为加强素质教育所作的努力(第4页)

本文共计77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 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社会里,管理庞大的、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