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第2页)

本文共计29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追求公平正义成为最大共识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法治环境包括社会法治大环境和校园法治小环境。从社会法治大环境来说,要崇尚法治价值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弘扬法治文化传统,提升法治价值的影响力,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行政,在利益多样、观念多元的今天,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选择法治手段,法治环境建设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牢固树立司法公平理念,将每一次办案变为说服引导公民相信和尊崇法律的过程,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体现法律价值,让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成为公民的自觉选择,让依靠法律、信任法律、认同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情感归依;努力营造有利全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的法治氛围,让厉行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共识,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社会法治大环境。从校园法治小环境来说,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律素质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法治氛围。要以人为本,依法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畅通大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等救济途径,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各项管理规定,内容上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程序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站、电视台、校报、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文化,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小环境。

  (三)开展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训练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树立重法律知识传递更重法治思维培养和法治方式运用的新理念,以法治思维训练为向导,开展多元化法律实践性教学。在课堂法律实践性教学中,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呈现出生活中的重大法律案件,让大学生融入案件的不同角色,归纳案情,尝试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在校园实践性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法律理论教学内容,收看“法治的力量---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暨颁奖盛典”,精选中外优秀法治题材的影片,举办“影像中的正义电影周”,举行“与法同行”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在我身边”调研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等,逐步养成用法治眼光观察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性教学中,开展“旁听法庭审判”,让大学生对所学的法律知识、法律运用有直观的体验,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组织“法律进社区”,提供学法用法的用武之地;参观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真诚悔过的心声,远离犯罪,增强守法意识;与司法机关进行合作,建立法律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开展基地实践活动。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的主动担当,更需要全社会、家庭的齐抓共管,才能与大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序言.

  〔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