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本文共计296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法治理念是培育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运用法治方式的前提,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途径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人们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依照法律的逻辑规则,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基本内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法非法的思维。即在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根据法律来进行合法与非法的预判,包括目的是否合法、权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要把合法性评价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二是法律权威的思维。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思维同时也是以制约和监督公权为核心内容的思维,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人民主权的思维。法治是民主的法制,人民主权是民主的本质体现。因此,法治思维也成为人民主权思维的本质要求。在立法做决策时要吸收人民的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做到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四是权利义务的思维。法律问题说到底就是权利义务的问题,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主体彼此之间,都是权利义务的关系。法律的价值在于保障权利,义务是为了保护权利而存在的,责任因义务而设定。尊重他人权利是法治思维的表现,侵犯他人权利则是人治思维的表现。五是正当程序的思维。无程序则无正义,正当程序是保障实体正义的基础,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违反程序同样构成违法。程序思维要求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冲突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严禁恣意行使权力,保障程序参与者的平等。程序正义是制度正义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正义最有力的制度性条件,在此意义上说,对程序问题的重视程度,恰恰是识别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接纳了法治原则这一个文化公理的最佳方式。六是逻辑推理的思维。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作为修辞讲法说理,运用法律逻辑规则、法律论证规则和法律解释规则等进行思维决策,探寻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纠纷与问题〔3〕.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不断进行法律实践,观事察物、论人说理,以法律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准绳,从而逐步养成法治思维习惯的过程。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培植法治认同感

  法治理念是培育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运用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思维就是要运用法律至上的理念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一切涉及法律性的社会问题。法律是否拥有至上的地位,是区分一个国家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的根本标准。法律至上体现了对法治的认同。法治认同是对现行法律所持的一种敬畏、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没有对法治认同的心理基础,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对于大学生而言,法治理念不仅是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外化为法律素质的桥梁。坚持法律至上,就要模范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切实地维护法律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摒弃人治思维和官本位的错误观念;加强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抵制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重拾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法治,厘清法治的内涵。法治与人治、专制对立,是运用法律治国理政的方式。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约束公权、保障私权始终是法治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法治观,才能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