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毕业论文

19 次下载 3 页 367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毕业论文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毕业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毕业论文

  摘要:

  近年来,为了提高环艺造型结合下的空间互动性和场所艺术性,环境艺术设计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元素。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认识度较高的优秀文化所包含的元素非常之广。茶楼、茶企和茶文化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有茶元素的体系。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造型结合的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

  环境艺术;茶元素;造型;茶馆;传统文化

  1 茶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现状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起晚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如何在环艺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成为很多设计师研究的重点方向。环境造型、装饰品造型、装修造型等都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

  1.1 茶文化下的环境“关系艺术”

  “关系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法国评论学者提出的,其对艺术设计的理念突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强调环境设计中元素与制作人、元素与社会以及元素之间的发展演变和公共互动。基于茶文化背景下的环境“关系艺术”设计,设计者以茶为纲,将茶元素不仅仅是单一的在设计场所中安排某个“物件”,而将茶元素的“互动观感”和“历史演变”呈现出来,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与这个社会甚至与顾客的关系。例如,西安地铁线路的地铁公共空间里,就将茶画、茶花和茶诗作为茶元素装饰在地铁过道中,让人能够直观地从茶元素中感受到中国的社会变迁;在中国芜湖金丝茶企业的茶企大楼中,设计师复原了历代茶文化器具和近代的当地茶叶销量表,经过加工设计后装饰在茶企大厅中,让人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古代到现代茶具艺术的发展,当地人能够通过当地茶叶销量看到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繁荣复兴过程。

  1.2 茶楼环艺设计现状

  茶楼环境艺术设计将茶元素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著名的四川老茶馆,整个茶楼古色古香,里面关于茶叶的内容和细节也面面俱到。然而茶楼的环艺设计只注重了茶叶元素的“美的表现”,缺失了“丑的观感”,即茶文化下的部分真实性。为让顾客能在环境之中有美的享受,茶楼将各类有多元性格的茶元素过度美化,茶馆室内设计是不断变化的,缺失了茶元素在历史演变中的过程。现今的茶楼环境设计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茶楼不是饭店”,来茶楼喝茶的人,大多都是对茶文化有特殊情怀或喜爱茶元素的人,茶楼将古代旧茶具器具及制茶工具需要二次美化,会缺少了茶楼独有的历史文化观感,让顾客无法在茶楼的环境艺术中产生互动性的共鸣。

  1.3 茶企环艺设计发展

  茶企的环境艺术造型发展越来越好,与茶楼的环境艺术设计呈现两个不同方向的波动幅度。茶企环境艺术的功能性与茶楼不同,茶楼是服务型场所,因而过度注重人的现代场所享受。而茶企是茶产品研发和策划的中心,因此,更加注重企业文化。茶元素一般体现在茶企办公室、大厅等各个细节的很多方面。茶企的'装修设计也十分古色古香,让员工在环境设计影响下能够激发灵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有甚者,将茶元素的造型结合发挥到了极致。例如,襄阳铭兴茶企和广西艺福堂茶企,将茶企大楼的外部造型构建成一片茶叶或茶树的样子,进行喷漆装修,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这个具有环境艺术美感的建筑是茶文化企业。

  2 茶元素与环艺设计造型结合分析探究

  2.1 大型茶景环艺设计造型分析

  大型茶景环艺设计最基本的包括了茶企业、茶楼、茶艺和茶景艺术中心等有关茶文化的场所。大型茶景环境艺术设计因其功能性的不同,大多更注重实用性而忽略了艺术性。在各地茶文化交流活动中,茶场所的环境艺术因交流活动的背景原因,呈现出“分离性”的场景设计。例如,“第七届中法茶文化交流节”中国茶商为契合外国友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环境,将场所环境艺术设计成“中西结合”的艺术样式。然而当今中西环境艺术融合尚处在发展阶段中,因此,文化交流会的场景设计十分突兀。在中式建筑的古宅大门和外部房屋中,立着西式的沙发椅和吊灯。在西式大理石桌子上又摆放着中式茶具和茶盘。中外文化交流节目的就是让外国友人置身整个茶场所中,在茶活动中体会到中国茶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各个元素脉络的深层次内涵。然而,整个大型茶景环境艺术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审美观感,外国友人从国外来到中国看到却是的凸显国外环境设计的风格,无法让外国友人在茶景环艺设计场所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茶文化的精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