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通用10篇)(第9页)
72 次下载 15 页 2438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综上所述,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够改善学前教育单调重复的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的实践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促进技师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证明,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很快的融入岗位角色,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琍.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6(30).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篇6
摘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所倡导的平等的观念,然而,我国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就目前的现象来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分析城乡学期教育发展的差异,从而能够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为了农村的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措施
1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我国的教育公平一直倡导从起点到结果的公平。这其中包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和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实现教育的公平。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差异以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起点的不平衡
起点教育在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尤其是在入园的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幼儿园入学的数量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同时农民群众对于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也有了一定观念上的转变。但是就城乡比较而言,农村幼儿目前就读幼儿园的数量还是较少,这主要是源于简陋而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教育问题。
1.2教育过程的不平衡
学前教育过程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资源情况下,师幼儿是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师资水平低,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专任教师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受到幼儿园待遇的问题上,从而造成了农村的幼儿教师较少,尤其是几乎一个幼儿教师要负责好几个班级,从而使得农村的教育过程远远低于城市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数量上的缺乏是导致教育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1.3教育结果的不平衡
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推进不能以新建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唯一途径。[1]城乡幼儿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教育结果的不平衡,尤其是体现了幼儿在入学的准备上。农村幼儿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幼儿,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幼儿相比。
2造成城乡学前教育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2.1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
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处于长期的滞后现象中。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对于劳动力较弱的家庭中所支付的费用就十分困难,从而造成农村家庭无法支付大量的幼儿费用。但与此同时,硬件资源的持续投入仍然需要,特别是乡村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仍有待大力改善,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有待大幅度增加。[2]
2.2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匮乏,尤其是我国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农村的学前教育难以发展。这种经费的投入和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的教育资源本来就高于农村,而面向社会支持的更多。从而使得城市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只有强调对学前教育公共财政进行公平导向的合理分配,理顺投入机制,才能确定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将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给最需要帮助的群体。[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