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本文共计27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清代会馆建筑艺术论文
一、建筑布局
清代会馆位于黄龙滩老街的上街中部,依街面走向和地势展开,居丑向未临街而建,大致呈坐东北面西南向(坐北向南偏西约30度)。其东边为余家老宅,西侧为由清代湖北黄州八县商人集资所建的黄州会馆。武昌会馆是黄龙镇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会馆为三进四合院式,采用典型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整体上呈长方形,面宽约21m,进深约80m,总占地面积超过1600m2,现遗存建筑面积约960m2。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自前向后有门殿、戏楼、拜殿、前殿、正殿等建筑(戏楼、拜殿及庭院今已被拆除),依功能和空间特征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该会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建筑群组形式融合南北特征。建筑群组受北方四合院落形式的影响,以间为基本单位,围合成多进院落,中轴对称,体现出明显的主从尊卑关系;同时院落形态受江汉地区建筑形态的影响,不以追求宽大为目的,而更像调节小气候的天井。
2.建筑延续时间长。该建筑群现存最早建成的单体为1792年冬建成的正殿,1845年冬建成的前殿为最晚建成的单体,建设过程延续50多年。在半个多世纪里,延续了建筑群总体规划的完整和建筑风格上的基本一致。
3.对建筑“风水”和环境的灵活应用。建筑群背倚四大坪山,面向堵河河谷,纵向展开布局,以求“聚财、纳气”。建筑群根据环境特征采用丑山未向,镇外的四大坪山主峰处于正殿后方(若采用常见的子山午向,则正殿后方正对四大坪山两峰间垭口)。
4.为适应山区地形特点,整组建筑依地势高差,在保持场地整体基本平整的基础上,自前向后略有升高,以便于排水系统的组织。
二、建筑设计
除了前述的整体特点外,会馆在功能布置、构造、装饰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功能布置
会馆的前部区域是门殿,建筑面积约200m2。门殿作为沟通建筑内外空间的纽带,融大门及仓库功能为一体,中部明间一穿堂式门厅用作建筑群的.出入口,两侧次间和稍间是库房。为满足库房采光和防盗的双重需要,库房建成重檐,窗开在两重檐之间。戏楼和拜殿组成会馆中部区域,主要功能是会客与观演:一些武昌籍商人把部分生意往来安排在会馆进行;闲暇之余,众人则可聚于院内,观赏戏楼上演出的精彩戏曲。遗憾的是戏楼于1983年被拆除,早已荡然无存,在原戏楼至拜殿南纵墙的地方建成一栋六层住宅楼,切断了整个建筑群。因年久失修,拜殿十分破败,大部已坍塌,仅存部分墙体和梁柱等构件。前殿和正殿组成会馆后部区域,保存较为完整,现有建筑面积约450m2。前殿的主要功能是祭祀:每逢年节和祭祀之期,武昌籍士绅商人等众同乡面向大殿祭祀屈原。正殿是学堂,正殿两侧的耳房则是居住之用。后来会馆逐渐成为余家的祠堂,成为黄龙余氏举行家族祭祀和处理重大家族事务的场所。
(二)建筑构造
门殿建于1819年,是整组建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门殿平面布局为三柱九檩,面阔五间,通面阔为20.8m,通进深10.8m。门殿明间为抬梁式架构,单檐硬山灰瓦顶,通高7.85m,檐口高3.1m。上方探出的挑檐雕梁和高高立在房屋两侧的卷云状封火山墙,风格独特,挑檐下方隐隐可见精美的雕花装饰,尽显奢华。门殿的次间和稍间为穿斗式构架,重檐硬山灰瓦顶,马头墙式四级封火墙。建于1845年的前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m,进深三间,通进深7.8m,四柱九檩,檐廊式构造,抬梁式构架,高7.8m。穿过前殿后的天井就是正殿。正殿是整组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于1792年。它由一个大殿、四个耳房组成。正殿和前殿对称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3.2m,进深三间,通进深8.16m,通高7.85m。正殿的大门上方原有一块大的石匾,上面书有“三闾宫”字样,今已遗失。正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构架为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形式,四架梁,梁架上部用梁与矮柱重叠,以支撑层面檩条。正殿的所有立柱和横梁清一色选用一人难以合抱的大木料做成,立柱采用直径约为56厘米(约合清代木工尺两尺)石基座为柱础。正殿两侧耳房面阔两间、进深两间,略低于正殿。大殿前有走廊和两侧厢房相通。正殿、前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从四周合围,在中间形成天井,排水设施完善、合理,总建筑面积约500m2。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