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护理学 > 正文

心理护理学论文

12 次下载 2 页 275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心理护理学论文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心理护理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护理学论文

  人们对医院有本能的反感,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此时,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病情发展的不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沟通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儿童心理护理与成人的护理有明显差异,儿童受语言理解力、词汇量、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限制,因此,儿童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43例患儿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加强语言技巧应用,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伤口治疗的患儿86例,均行伤口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1岁~12岁(5.8岁±0.5岁);换药30例,拆线13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岁~11岁(5.7岁±0.4岁);换药29例,拆线14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包括健康宣教、转移注意力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语言沟通技巧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1.2.1.1语气耐心轻柔,避免粗暴的动作让患儿感到亲切,赢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感,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2].医护人员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陪同患儿玩耍,以不影响患儿的康复为原则。医护人员要关爱患儿,通过游戏与交流增进与患儿之间的关系,减小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排斥感,患儿的恐惧、害怕心理也会随之减少,而患儿的父母也会更加信任医护人员,为以后的医患沟通建立了基础。

  1.2.1.2语言要简单明了,避免使用医学名词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词汇量受到限制,因此,在与患儿进行交流时,不仅要温柔耐心,更要简单明了,避免使用医学上的专业名词,用患儿能接受的语言来交谈,充分理解患儿的想法。例如患儿需要做耳朵护理,很害怕不愿意配合,甚至以哭闹来反抗,对此,医护人员在与患儿交流时,可以告诉他"你的耳朵是不是非常难受啊,因为里面长了一只小虫,现在我们要用水清洗,就像妈妈给你洗脸一样,洗完了小虫就走了,你的耳朵也就不痛了,妈妈也会陪在你身边跟你一起洗耳朵".这样的交流可以让患儿对清洗耳朵的操作流程有了大概了解,消除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增加患儿的配合度。

  1.2.1.3避免使用消极的言论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患儿,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你要给患儿静脉输液,你可以告诉他"你生病了,需要打针,你只要把手放好,在心里默数3下就好了,很快的,也不会痛,妈妈也在这陪着你,要勇敢一点".让患儿适应几次,患儿就会减轻对打针的恐惧,甚至会主动配合其他治疗。

  1.2.1.4多使用积极乐观的语言,避免使用打击性语言大多数儿童喜欢别人夸奖自己,多使用夸赞性的语言,可以改善儿童的消极情绪,容易配合护理操作与治疗。可以经常说"你今天怎么这么乖啊,妈妈有没有奖励你"等夸赞性语言,让患儿知道自己的表现很出色。对于过度依赖父母的患儿,要温柔、耐心地开导他,用鼓励性的语言告诉他,这一点点疾病是不会打败他的,要积极地与疾病做斗争,告诉他要做勇敢听话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2.1.5用暗示性的语言把对希望患儿达到的目标逐步传达给患儿。例如你想要得到患儿的配合,可以告诉他"昨天打针是不是不会很痛啊,你只是哭了一下下,今天打针肯定就不会再哭了,还会主动把手伸出来给阿姨打针的,是不是啊?"或者可以对同病室的其他患儿说"这个小朋友昨天打针很勇敢,今天肯定会更勇敢".经过多次暗示,患儿一般就会逐渐接受打针的这项操作。

  1.2.2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依据配合度分为良、可、差3级。良:基本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可:经诱导、哄逗、安慰可进行治疗;差:经诱导、安慰无效,需强制进行治疗。依从性良好率=(良+可)/总例数×10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