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中的美学概述论文(第4页)
6 次下载 4 页 807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任何技术都是‘身体的技术’,它扩大并用形象表现我们肉身的形而上学的解构。(24)”肖像画的作用首先是让自己看到自己,当然所看到的是别人———即画家眼中的自己。但在早期没有镜子存在的那个年代,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突破了。就如同南希在论述纳尔西斯的自恋事实上并非对自己的迷恋而是对他人的迷恋一般(25),当我们从未看见过自己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的那个影像首先被视为他者,之后才被归化为自身。肖像画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别人看到自己,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在场于他者的世界。面对艺术,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多情况下我们在与作品建立某种联系的前提下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意图。可能有人会说,在一段时期内,艺术没有目的,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然而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意图了。艺术是人为的,美是自为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说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展现美,这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被艺术家的个性所左右,它更多的是展现在艺术家那里所感知到的美。在《肖像画的凝视》中,南希强调了作品对受众的凝视,被看的作品,和被看的受众同时共存,并且将一直仅以共存的方式存在下去。作品呈现为不断向自身之外延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对受众的一种抽象入侵。在具体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艺术家本身审美趣味的发展来理解这种入侵。梅洛庞蒂指出“画家的眼力不管怎样都是在观看中学习,都是依赖眼力自己去学习的”(26),在观看中的学习并不是直接体现在物质层面的,而只能在画家具体作品的理念流变中找到痕迹,因为内在世界是一个不可见的世界,是在南希口中的“无”,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创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见的意识被可见的物质形式所替代,其目的是表达,表达的对象是独一的,而表达的手段确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结果也从根本上来讲是部分性的,可能我们会否定某些表达形式,但这不能消灭这些表达的存在,而是指从另一个角度期望能够取而代之。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改变的仅仅是表达的方式,及形式,被表达的事物总是作为独一的节点而存在,它不是沉默的、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通过它的运动艺术史家追寻着艺术的脉络,其目的不是给艺术下个定义,而是找到适用于艺术在艺术家的极端个性之外的决定性要素,那个一旦缺失就能够让艺术不再能被称之为艺术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