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中的美学概述论文(第3页)
6 次下载 4 页 807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三、从触摸到复数的独一性
伊恩詹姆斯(IanJames)曾这样评价南希的思想:“从现象学语言———显现、给予、照明等,转向了另一个层面(站位、配置、触摸、接触等)。”(17)在南希的思想当中,触摸的观念是从“不要触摸我”和“这里是我的身体”两个维度展开的,在前文当中提到触摸是在extra中发生的,同时触摸还是一个瞬间回撤的动作,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触点”,并且是伴随着感觉而发生的,所以我们会将触摸与“触感”在某种情况下交替使用,这是因为在触摸动作发生的瞬间———施动者不仅仅是作为主动的触摸者也是作为被动的被触摸者———回到自身。“没有这种撤离,没有这种回复或回撤,触摸就不再是其所是,并且也不再做其所做。”(18)也就是说“不触摸”是触摸的内在需求,只有伴随着不触摸,触摸才能够成为触摸。不触摸事实上是对触摸的否定,并且意味着不要去触摸那个在场的、可见的`、可触摸的事物,也意味着去触摸那个不可见的,始终缺席于在场中的意义。因为后者恰好是不可触摸的,所以它可以被触摸。南希所希望的是我们“不要去触摸那显现的在场,而是进入它真实的在场,然而这个真实的在场正是在它的缺席当中”(19),也就是让我们借由表象回到意义中去。结合对身体及触摸的认识,灵魂就是身体本身,世界的意义是世界的本身,世界是意义的最佳承载形式,意义的外在多样性并不影响其内在的独一性,意义在与外界所构成的关系当中被呈现为多样的外观,事实上这是意义本身与外界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用瓦莱里对艺术品与艺术作品两个概念的差异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艺术品虽然是无法进行不断延异的意义,但它确实是独一的,它存在于某个收藏室当中,可能被人遗忘;艺术作品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呈现于观者面前,并在受众的感受,交互体验中不断新生,呈现多种多样的阐释(20)。艺术品可以随时变成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也能够随时转变为艺术品,但是我们不能说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品,因为它们的互换需要“我”的参与。这里所说的“我”,并非大写的“我(Je)”,而更多地是作为个体的在数量上无法计算的小“我”(je),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如人一般,不仅仅是“类”的存在,还是个体的存在。触摸从另一个层面上代表着两个封闭世界在相对意义上的敞开与联系,从不触摸的角度出发,则要求在敞开之前所进行的自我认知,这一认知并不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的认知,而是对于自我之所以以这一形式存在的内在逻辑的认知。进入到艺术领域,延续传统的视觉中心理念,“画家的视觉不再是对于一个外部的注视……世界不再通过再现出现在画家面前……画面只有作为‘虚无的景象’才能是某种事物的景象,撕开‘事物的外皮’以便指出事物是如何成为事物而世界是如何成为世界的.”(21)艺术家所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呈现或再现事物,而是通过创作将事物如何成为事物的过程呈现出来,也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来,这一逻辑必然是抽象的(或用南希的话来说是不可触摸的),而艺术家所做的是将触摸这一不可触摸的内在性并将其借由可触摸的形式将其“具形化”(incarnation)或“肉身化”(carnation)。随后,南希强调了那个不可触摸的内在的独一性(singularité),但它以多样的变体在现世中呈现或再现,并且不断向外延伸。事实上,南希所说的独一性也可以用“奇点”来表述,即在时空中存在的一个抽象的、特殊的点。康定斯基在艺术的具体操作中强调了点的重要性,指出了抽象中的点与具象化了的点之间存在的某种微妙的差异:“所谓的点,本来指的就是小的和圆的东西。不过,大小固然如此,它的轮廓则是相对而言的。作为现实的形态,点的表现形式无限多……总之,点的界限是无法设定的。点的世界是没有境界的。”
在南希对美的论述当中,也指出美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无”而存在的,它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实存于人世,这也就是从根本上表达了一种独一性的多重表现,同康定斯基对点的认识,殊途同归。通过针对点的探究的延伸,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点在理论中可以被视为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在德勒兹的话语中被表述为“事件”,点的存在,意味着某种从“无”到有的发生,“无”并不代表这无物,而代表着一种无法用物质来替换的东西,所以无论是理论家还是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创作或理解,借由某种具体的、可见的、可触摸的物质来使“无”具形化。结语:从复数的独一性到艺术南希话语中的内在亲密性,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知觉的意味,这一强调“之间”的概念,抽象的非物质存在借由某种具形化手段实存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当中,抽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联系正是由内在亲密性建立起来的,借用梅洛庞蒂的话语,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由知觉所建立起来的,同时“沿着意向性对象所呈现的内容及其呈现的样态做分析,让我们发现,当我们谈论事物时,是透过意识来意指该事物,但意识意指该事物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23)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及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都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这样的观点:意识的单一与表现意识的方式的多种多样;然而,他们却都没有如南希一般,将这种现象用“独一性的复数存在”进行归纳说明。事实上,南希所提出复数的独一性并不是一项创新的发明,而是基于丰富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产生的。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巨大的考验是:我们的形式常常走得太远,让我们自己陷入迷途,忘记了原初的感觉,那感觉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混杂的,但是我们陷入了物质过度的迷雾当中,而将内在性的感觉变成了在外界冲击下的感观,在多度的复数表现形式中,将独一性掩埋。这一困境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要面对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要面临这种问题,只是我们对于过去的想象是建立在已存的陈见之上,忘却了他们所处的具体语境,同样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又建立在过去之上,一个接一个的谜团在被解开的同时又再一次创造新的谜团,时间的先后并不能代表思想的先进与否,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当今,我们不过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物质手段或所谓技术来呈现“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