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中重新审视卡西尔论文(第4页)
39 次下载 6 页 948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由此,卡西尔就以一种历史的、生成的统一性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哲学寻求确定的、实体的统一性思维方式。从丰富的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在矛盾。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都不再是一个确定性的绝对。而是自己时代的绝对、历史的相对。这体现了现代哲学对本体观念所实现的深刻变革。从实体性的绝对化的思维范式转变为历史性的、功能性的理解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卡尔纳普问题”的卡西尔解答,现代语言哲学的可能进路
可以说,以中介化、历史性的哲学思维来拒斥传统形而上学,是现代各哲学流派体现出的广泛而深刻的一致性。这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拒斥是以高度重视从哲学上去研究语言为重要特征的,也就是实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转向”。现代哲学将研究重点诉诸于对语言的考察,是将语言作为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中介,以后退的方式推进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反思。同时,也是将语言视为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语言的考察来反思人的存在方式。
从这一角度看,现代哲学对语言的不同理解,也就是对哲学本身的不同理解,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侧面的反思。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曾经对语言功能进行了划分,他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表述”和“表达”两种。并以语言的两种功能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要求重塑新哲学。事实上,现代哲学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卡尔纳普问题”。
卡尔纳普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表述”和“表达”两种主要功能。语言的“表述”功能是对事物进行描述、判断。其命题是可验证的,是包含知识的真命题;语言的“表达”功能是对人的情感的抒发,无所谓真假,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不对事实做判断,不包含知识,不具有理论意义。
卡尔纳普以语言的两种功能对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结果宣称,传统哲学的命题(如“世界是火”,“世界是水”)“自命传授一种比经验科学有着更高水平的知识。”实际只是用语言的“表达”功能执行语言的“表述”功能的工作,这些命题“给予知识的幻相而实际上并不给予任何知识”。卡尔纳普最终得出结论,“所有这些哲学的论题都是没有经验内容,没有理论意义的;它们是假问题”因此,卡尔纳普要求拒斥作为“没有意义”的“假命题”的形而上学。要求用科学的哲学代替传统哲学。这一重塑的新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概念、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由此,哲学称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科学的逻辑”,成为“科学的副产品”。
可以说,卡尔纳普基于语言功能的划分而对传统哲学进行的批判有其深刻之处,其深刻之处在于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传统哲学的根本前提,即企图超越科学、超越人的历史发展去寻求绝对的确定性,要求对世界做出普遍说明和终极解释的幻想。
但其对新哲学的重塑亦有其浅薄之处。他在拒斥传统哲学,重塑新哲学的同时,将自然科学看作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果和代表,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供在哲学祭台的中央,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式当作衡量一切认识方式的标准和尺度。要求哲学成为“科学的副产品”,成为为科学澄清逻辑语言用法的工具。实则封闭了哲学称为科学的传统哲学知识论道路,同时也使哲学丧失了作为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世界观理论而与其他符号形式进行对话的职能。
遗憾的是,面对卡尔纳普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后的现代哲学却囿于卡尔纳普对两种语言功能的划分,要么对哲学具有“表述”功能的辩护。要求哲学走“拟科学化”的道路,即就是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要么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语言的“表述”功能的研究可由科学承担,哲学应专门研究语言的“表达”功能,哲学应自觉执行“表达”功能,走“拟文学化”的道路,即现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无论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都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或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但同时,二者却都是片面强调了语言的某一功能。两者的共同误区就在于它们各自囿于语言的某一种功能,使哲学被迫只能走哲学科学化或是哲学文学化的道路,从而使哲学不能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