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7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五)旅游院校与业界交流合作层次和深度不够。旅游院校担负着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一般来说,旅游院校都能做到开门办学,和行业都有一定接触,但是往往这些企业合作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这样会导致从事旅游教学的人员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即便是在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也很难真正得到企业实务界的认可,很难获得企业实务界的支持,遑论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
三、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培养目标,强力推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业就业市场亟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能胜任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以及旅游教学科研工作。
(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建设,处理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职业岗位要求,正确处理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实践调查和实习来满足教学效果要求。提高学生的调研、财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实务能力,在实习前集中时间通过短期培训服务技能,不达标的学生在实习中反思、补课即可。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允许导师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机动处理。
(三)加强旅游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聘请和引进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者专职教学,对现有师资形成倒逼态势,为新进青年教师创造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交流、进修等机会,让他们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亲密接触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升提高师资水准的效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案例和现场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
(四)积极创建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旅游行业非常强调实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来说,创建适用的能保持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设施条件完善、管理水准较高、培训能力较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形成“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益处不严自明,也有利于相关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承担旅游人才任务的专门机构,相关旅游院校应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抛弃虚假繁荣姿态,强化与旅游企业深化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参与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大循环中来,才能在开放中受益,在开放中增强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