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激活语文课堂导入原则与方法探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4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灵活性原则

  灵活多变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选择因文、因时、因地、因人而各有不同。同时,语文教师应该避免导入方式单一、无趣,应尽可能将各种导入方式灵活运用,带给学生新奇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先进行多媒体展示: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8岁下乡插队,21岁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失去了走路的权利、奔跑的权利、跳跃的权利。他瘫痪了,躺在床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紧接着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让学生真切地去设想一个瘫痪在床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就是一个灵活性极强的导入。它没有像传统的那样只对作者经历作说明,而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唤醒学生潜意识里从小到大积累的相关生活元素,在作者创造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二度创造,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更难得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教学变成了思维型教学。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能够迅速走入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就能明白文中描述的作者的敏感和不受控制的暴躁。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初体验,学生对文中母亲那种深深的爱子之情和多年后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就能够有更好的理解。

  4、趣味性原则

  好的导入要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下去的动力,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考虑学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迅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因为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角度不同,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这里试举常见几种方法并加以分析。

  1、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的特点是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如果教师引用的故事有趣生动、通俗易懂,则常常能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师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导入环节。比如教师在讲解《石钟山记》时引入“苏东坡改诗”的故事。故事中苏轼曾见到王安石的一首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轼就产生疑惑:明月怎么会在枝头叫?黄狗更没办法卧于花心上呀?于是苏轼将“叫”改成“照”,将“花心”改为“花荫”。后来苏轼被贬到合浦,他在散步途中遇到了当地人所说的“明月鸟”以及“黄狗虫”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是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与《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恰好吻合,让学生兴趣倍增的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本课的主旨,教师的导入环节很成功。

  2、悬念导入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悬念,提出适合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的内容。一位教师在讲解《孔乙己》一课时,是这么导入的:生:肖老师生日快乐!师:谢谢你们记得我的生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生:不记得。文章中没有提到。师:那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生:也不记得。师:为什么?生:因为全文只提到了他的绰号。师:孔乙己,“乙己”两个字是他的绰号。好,打开课本,看看这句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这位老师借助课前师生交流话题“生日”巧妙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什么大家都不记得孔乙己。貌似是课堂初始师生间的闲聊,实则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地去书中寻找答案。

  3、情境导入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应该被重视和被需要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联系教材内容,运用语言、游戏、实验或其他手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文中,并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约客》的课堂实录中,教师就采用了此种方法进行导入。教师说:“在座的都是初中生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同学。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和同学相约的时候吗?可能是相约在某个午后,男生约着去打球,女生相约黄昏去看一场电影……今天有这样一位诗人,在雨夜静候友人的到来,让我们跟随这位诗人,一起走进千年之前的约会。”教学实录里老师用“你有和同学们相约的时候吗”,迅速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又用了一句“跟随这位诗人,一起走进千年之前的约会”,引导学生跨越千年,步入要讲的课文《约客》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