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导入原则与方法探讨论文
本文共计44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激活语文课堂导入原则与方法探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激活语文课堂导入原则与方法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和趣味导入等等。但不论是哪种方法的导入,都是在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故此,导入常常要在遵循针对性、简洁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更加主动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
学者张江波的《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导入,是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设计的确立依据,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伊始之时进行的一个课堂教学环节。”[1]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就可以理解为是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就像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讲的那样:“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2]上课开始,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在很短的时间里选用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调整到极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也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导入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导入要遵循哪些原则以及它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一、导入的原则
导入的类型因文、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得异常丰富,但不论何种导入都必须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因此,导入也有自己的原则和规律,其设计必须具有合理的要素,绝不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也不可耗费过多的时间而冲淡教学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说,典型的导入有以下四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初始的教学导入环节自然应该有针对性。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文内容,将导入与所授内容有机联系,用简练的语言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将学生的思绪快速引入课文情境中。否则,即便导入内容足够吸引学生,但如果导入与本节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另外还有些导入貌似与课文内容相关,但花费了很多时间讲授的却不是本节课的中心。比如介绍作家作品是导入的一个常用方式,有些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详尽介绍有关该作家的一切,包括生卒年、与其相关的故事等,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也感兴趣,教师也显得博学多才,但殊不知,绝大部分的表述都不是本节课需要的,往往得不偿失。至于一些完全与课本内容无关的导入,更是无用且浪费了课堂时间。其次,教师要针对学情进行恰如其分的导入设计,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都会影响导入环节的进行,比如面向小学生进行导入设计时,可以多选择故事性导入、游戏性导入等;在中学生的课堂上则更多地可以从设置悬念、联想比较等方面着手进行导入设置。
2、简洁性原则
导入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般课堂的导入时间应该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最长不宜超过五分钟。正如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所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恰如其分的导入并不容易。精彩的导入语必定是花最短的时间、用最简洁的话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拉近师生、生本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而又高效地集中到新的内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