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舞蹈论文 > 正文

浅谈中国舞作品中舞蹈技巧运用的特征(第3页)

8 次下载 4 页 546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作品运用“旁腿点地转”、“仰身后腿转”、“串翻身”等技巧,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古典、雅致、柔美,舞姿轻盈又飘逸的古代女子形象。舞蹈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行云流水、迂回婉转、闪转腾挪、刚柔相济的动作特性。“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守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3]精辟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此作品,再如《醉鼓》中一串利索的“小翻”后腾空而起跃上八仙桌,一圈旋子后抱鼓窜上高台,“横飞燕“、翻转跌扑、“乌龙绞柱”凌空而起、“鲤鱼打挺”及富有特点的俯地点翻身等,充分强调点与顿的运用。肢体的伸展与柔韧为主导动律,柔中有刚,刚中有韧,展现了男子刚强、豪放的性格以及与鼓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女子独舞《木兰归》描写女扮男装的花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班师凯旋。编导采用“前端腿”、“180度旁控腿”、“探海翻身”一个盖腿接“劈叉”,多个“点翻”后接“软踹燕”等技巧,既有男性的英武俊气、又有少女的清纯柔媚,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归心似箭、飒爽英姿、阳刚威武、纵马奔驰的将军形象。又如作品《轻·青》仿佛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大自然,舞者以狂放恣肆、飞动流走的风火轮接单臂手,拧倾兼施、穷灵尽妙的斜探海接卧鱼造型,连绵不断,飘忽呼应地为人们吟唱了一首美丽的四季歌。作品动作变化奇诡,层次丰富,流动中有顿挫,激荡中见细腻。舞者舞姿轻盈,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把男子刚健、沉稳、自信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唐满城教授赞赏他只用了一个‘化’字,由于他技巧熟练,以悟驱舞,将所有的动作技巧全部化为潇洒的韵律,从而使他的舞蹈达到了形与神、情与理,物与我的高度统一的审美境界。”[4]再如三人舞《高山流水》把山水拟人化,赋予他生命和神情,着重采用性格强烈的对比手法。如:

  高山的男性舞蹈着力在气度、挺拔、刚毅、凝重上刻画;而流水的女性舞蹈着力于柔美、纤细、轻飘如纱上刻画。采用了大幅度流动中的技巧,如:双人“拖叉”滑行,使人感到具有一泻千里之势;托举“倒扑虎”,使人感到直泻千丈瀑布的气势;“轮旋”数圈接地面卧式转两圈,表现迂回旋涡,使人感到水势回还之美妙。“在这些技巧运用时特别强调了东方风韵和舞姿,使技巧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溶化在东方古典美的诗情画意之中。”[5]

  三、舞蹈技巧的艺术化

  通常人们习惯于通过对舞蹈演员高超舞蹈技巧表演的欣赏,获得怡情悦性的美感。同时,高超的技艺对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表现手段。但应强调的是,舞蹈技巧是为剧目而服务的,而不是剧目为炫耀技巧而呈现的,“技”和“艺”必须要达到结合与统一,才能成为表现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段。

  纯技术性 技巧和艺术性 技巧有很大的区别。纯技术性 技巧一般不考虑任何环境、情景和感情因素,单纯地展示技巧,只在乎演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是否达到极限化,利用这些“特技性”动作去吸引观众的目光。单纯展示技巧性的门类,诸如体操和杂技,是凭借高超的技术动作来完成整体表现。这两门艺术在技巧表现方式上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单从艺术表现来看,它们的技巧表演都是通过人的形体来塑造艺术形象,它们也讲究形体美和技巧性,但实际却与舞蹈有着本质的区别。体操是没有任何情节的,它要求动作准确、协调、幅度大、姿势优美,充分展示人体和动作的健与美,始终贯穿美的意识的培养。“杂技的表演样式复杂多样,除了接近于舞蹈的以形体动作的灵活、柔美为特征的样式外,还有奇妙变化的戏法、魔术,和显示超人力量的顶竿和飞人等。杂技节目也没有任何情节,它以突出技术表现为主,以直观的形象把人的健美、力量、灵巧表现得令人惊绝赞叹,从而显示人类勇敢、智慧、乐观的美好品质和征服自然、驾驭万物的无限潜能,给人以鼓舞和愉悦。”[2]舞蹈技巧具有情感化、性格化和技艺化的功能,“以情带舞”来展示技巧,它长于抒情,着重描画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深远的意境、含蓄的诗意,有的舞蹈技巧中还包括着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它要求舞者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运用舞蹈技巧所具有的情感化、性格化和技艺化功能,严格地从人物性格出发去塑造舞蹈形象,准确地驾驭和巧妙地运用舞蹈技巧去塑造人物和丰富舞蹈作品内容,从“以情带舞”出发去获得观众的共鸣。舞蹈《起飞线上》,演员利用旱冰鞋的滑动配以形体动作,来表现飞机的翱翔盘旋,也获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