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写作课改分析优秀论文
11 次下载 2 页 288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职院写作课改分析优秀论文
一、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效果的现状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中提出较早、应用较广泛的课程模式,它以职业能力为教学基础、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强调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为前提,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来确定教学课程和学时安排的传统思路,指导思想总体上与职教的目标和功能相适应。然而对于高职教育“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方式的过份强调,直接导致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养,应用写作也随之“边缘化”。学时短,学分低,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讲得多,实际练得少,学习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堪虞。目前,高职生在应用写作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文体的格式,更遑论技巧;二是只会机械模仿行文格式,而行文内容缺乏深度,流于肤浅;三是语言贫乏,思路狭窄,应用文语感薄弱。
二、高职学生写作能力欠缺原因透析
当代高职学生写作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来解决,社会和高等教育也因此聚焦科技,人文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其一、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其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人文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进而怀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程师人才分化为两部分人才的结果,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实际分具体职业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教育。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但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出现了所谓的“考证”热。我们应看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技能的掌握,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诚然,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做事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是做人的能力。没有专门能力做不成事,缺乏关键能力做不好人,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高职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大变动中以不变应万变。
3。高职生源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由五部分组成,即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生学(一定范围内可免试入学),三年制高职学生则来源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从生源现状看,在高等教育层次中素质偏低,而且不同生源又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参差不齐:五年制高职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小,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三年制学生中,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程度较低,世界观开始成型;普通高中毕业生高中苦读三年,而后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心理不平衡。
从文化素质上说,五年制高职生,九年义务制教育给予他们的文化知识相对比较肤浅、贫乏。中专、技校和职高毕业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直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阶段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比中小学更少,而且因专业的差异,有关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也有差异。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高生,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一部分理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从心理素质上来说,高职学生也有其特点:其一,五年制学生年龄小,教育界把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叫特殊教育期,表现为逆反心理强,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弱,部分学生浑浑噩噩,懵懵懂懂,需要重点呵护;其二,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矛盾的心理,他们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方面自命不凡,另一方面又内心脆弱,表现自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