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17篇)(第23页)
34 次下载 30 页 49920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具体而言,行动学习法的启动和运作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一是成立小组,可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为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人数在10人以内为宜,团队领导可由成员推举。二是提出问题,这一问题必须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分析问题,教师提供待解决问题后还要设定目标,即小组要解决何种现实问题、达到何种目的,并给出可供利用的条件。四是问题重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并寻找困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发现很有可能不同于起初的判断和认定。五是列举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小组成员针对分离出来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并对所列举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最优方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对该最优方案的选择进行总结。
以大学生就业为实例阐述行动学习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因此学生关注度相当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宏观的经济等方面原因,也有微观的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原因。教师在大概讲授背景知识后,提出“大学生如何才能就业”这一复杂问题。
为了使问题在可控的环境中讨论,教师需要归纳总结出若干条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条件显然是复杂多样的:毕业生人数方面,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其人数之多,就业形势之严峻可以说史无前例;经济方面,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体上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岗位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列举出上述条件后提出目标:大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就业。在讨论阶段,教师引导组员针对给出的目标和条件总结出关键问题,如各级政府出台了怎样的就业政策、学校的实习制度有何意义、学生本人应当如何提高综合素质等等。
下一步是列举解决方案:自主创业还是进入单位、企业,以及在校期间个人要如何做好准备。各个方案的支持者分别利用给出的条件,阐述理由。最后,由教师对得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并结合教材以及最近的就业要闻进行总结。
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法的引入可以活跃形势与政策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评价及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一新颖的教学方法表示欢迎,认为经过讨论和自己的思考后更能理解国家的形势和相关政策了。
然而,行动学习法也有其局限性。一是由于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要求班级有较好的学习气氛和分享氛围,如果组织不好,将会事倍功半。二是学生有时可能关注于得出结论和辩论的成败,而对学习过程不够重视。三是需要教师课前整理好专题的背景资料,并归纳出条件和关键问题,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协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温海燕,潘杰义.行动学习法简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05)
形势与政策论文 15
[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