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微传播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66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微传播”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新技术下的传播方式,关注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就要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微传播团队、信息有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应用与建设。

  (一)新技术应用是基础上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内部网络建设的投入,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学校学校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加快发展信息化校园。利用网络设施“微传播”,一是通过台式电脑等固定端上网设备,二是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传播方式包括网站、微信、QQ群、微博等等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我们开展“微传播”时要这些平台功能、特点进行了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的选择工作载体。借助学校信息技术等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常州刘高职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QQ群等各种平台上开展工作,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学校管理工作QQ群,职工社团朋友圈、刘国钧吧、校长午餐会等平台也相应建设和完善起来。在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团队建设是支撑要把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做好,关键是建设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化的“微传播”团队,按照微传播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组织职能重新规划,岗位职责的完善,专业人才的配置等。另一支是组建志愿团队,发动学校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常州刘高职在信息技术部门牵头,初步形成了“微传播”的专门团队,加强了网络微传播工具的学习和应用,配备了平面美编、网络文学、网站管理员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依托学校信息员交流平台、学报特约小记者、文学社、国钧讲坛论坛等党政工团兼职工作者队伍组成了立体的志愿团队,进一步扩大“微传播”的覆盖范围,营造学校内“微传播”的主流氛围。

  (三)信息管理是保障“微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而学校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也非常注重营造夜色中自由、轻松,畅所欲言的信息交流环境,但并不意味着教职工不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所以,还要加强管理,保障“微传播”的健康环境。我们的主要原则是对客观观点信息给予鼓励和倡导,对热点问题信息充分关注和回应,对少数不良信息网加大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对教职工提出的建议和呼声进行及时的上报和反馈,对个别涉及人身攻击、制谣、传谣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查明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从而维护了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微传播”环境。

  四、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引导与教职工自我教育同步的问题这是“微传播”快捷高效工作充分发挥的关键环节。其中学校引导是微传播中的提前,实现教职工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发展形势总是在变化,学校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滞。首先,学校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学校通过“微传播”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加强形势任务、政策举措的解读,加强对教职工的引导。随后,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要通过“微传播”平台,组织、促进、鼓励教职工不断加强自我教育,通过信息分享、讨论,加强教职工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二)满足学校需要与教职工需要相统一的问题这是学校学校管理工作“微传播”的生命力。“微传播”关注个性群体、关注教职工个体,根本上是关注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微感受。对这种微感受的调节、引导和回应,必须立足于教职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于学校发展进步的需要。一方面只着眼学校发展,忽视教职工个体感受,学校发展必然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单纯满足教职工需要,而不能促进学校发展,教职工的发展最后只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才是维护了教职工的根本利益,维护了学校的根本利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