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杂学观与民间文学思想论文
本文共计34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周作人的杂学观与民间文学思想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作人的杂学观与民间文学思想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作为中国早期民间文学的研究者、理论家,周作人通过自己广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怀,在民间文学的整理和研究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从神话到童话再到歌谣,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的民间文学观是复杂的,带着个人的趣味,带着精英主义的审视,但其对早期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贡献和开拓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周作人;民间文学观;人类学派;神话;《歌谣周刊》;
一、周作人的杂学观
(一)周作人与传统文化
周作人出生于清朝末年。他饱览群书,涉及古文、英文和日文,所学之杂,可见一斑。他幼年在家乡的私塾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他的国文功底则源于大量阅读。少年时期的周作人喜欢读书,因而看了很多小说。在那段时间,周作人看《镜花缘》和《聊斋志异》,继而转到《阅微草堂笔记》,把旧派文言小说的两派都入门了。这种看“闲书”的习惯不仅使他学识广博,也养成了他的“杂学观”。阅读《西游记》等神怪小说激发了他对神话的兴趣,这为他日后接触西方神话学、研究神话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周作人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对周作人影响深远。他18岁入江南水师学堂学英文,五年后被派往日本深造,开始习日文,这对他的思想和学术等方面的影响甚巨。周作人到东京留学,在这里接触到西方进步的文艺思潮,这些都丰富了他的思想文化资源,奠定了学术基础。
周作人喜欢读杂书,他多次称自己为“杂家”,并把自己对民俗等的研究称之为“打杂”。他之所以做这些,是因为这些学问没有人来研究,“如各门已有了专攻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来,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1]。
正是他的文化多元和思想宜杂的观念,让他能够欣然接受各种新旧学说,进而在不被学界关注的民间文学中开拓出独特的园地。
二、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思想
(一)周作人与神话
1、与神话的结缘
周作人在东京留学时接触到西方的神话学,阅读过《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神话仪式与宗教》等神话学书籍。周作人通过阅读和学习,把一些重要的思想介绍进来,如人类学派关于神话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人类学派的比较方法可以解释如下现象:“如在一国见有显得荒唐怪异的习俗,要去找到别一国,在那里也有类似的习俗,但是在那里不特并不荒唐怪异,却正与那人民的礼俗思想相合。”[2]也就是说,在发达文明社会中,如果有一些无法了解的怪异习俗,就去其他国家寻找相似的习俗,进而了解遗留下来的古老仪式的意义。
周作人在了解西方神话学时常常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他在推荐《希腊罗马的神话》这本书时介绍了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指出当前神话研究的.不足。周作人认为,一些研究者忽视对神话的仪式方面的研究,而神话是和仪式相关的,不注重仪式,自然对神话的研究会有不好的影响。
2、神话与改造国民性
对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来说,改造国民性从来都是一个不断思考的主题,周作人亦然。他极喜欢希腊神话,并希望在希腊神话中寻找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治病良方。“我们中国人虽然以前对于希腊不曾负有这项债务,现在却该奋发去分一点过来,因为这种希腊精神,即使不能起死回生,也有返老还童的力量,在欧洲文化史上显然可见。”[3]
他在关注希腊神话的同时创作了不少文章,如《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表现了对普通大众的关注。他在民俗散文《绍兴的糕干》《七夕》等作品中,记录人们的生活习俗,并试图观照这些习俗中美好良善的人性,塑造健康向上的民族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