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本科毕业论文(通用9篇)(第11页)
102 次下载 13 页 22216 字【 字体:大 中 小 】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及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首次溶栓治疗后48小时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现象;有1例患者在72小时后输液时扎上止血带,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现象;有1例患者5天后有便血现象。以上护士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发生大出血,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2.5.2 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晕厥、恐惧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人(5~8 L/min )、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6 服用中药的护理
应用中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应注意:
(1)坚持服用中药治疗,不要随意中断,要有信心;
(2)服药后一定要观察病情变化和反应,并及时告诉医生。
(3)每次服药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2.7 饮食及生活指导
治疗期间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2.8 恢复期护理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准。加强肢体功能的锻炼 坚持适当的活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而且适当的锻炼还可以增加肌肉收缩,防止关节的挛缩,肌肉的萎缩;若患血栓性静脉炎,抬高抬高床脚15 cm,局部热敷,压迫刺激腓肠肌,加速回心血量,可减少下肢的肿胀。
2.9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注意休息,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戒烟戒酒,饮食仍应以清淡为主,减少食盐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日常生活中在能力范围内应该适量活动,不能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防止病情复发;定期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对病人进行出院后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指导,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嘱咐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非化脓性炎症,并常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其致病原因虽多,但主要为静脉管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本病属祖国医学“脉痹”范畴,认为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以致肢体肿胀、疼痛。针对以上病因病机,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从心理、饮食、生活等诸方面给予精心护理,尽量避免、减少或杜绝以上致病因素的损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在疾病治疗及恢复中的重要性。
护士本科毕业论文 篇9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对提高急诊护士疼痛知识掌握程度、改善态度的影响。方法该院急诊科共有75名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所有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现状,于2015年1月起对急诊科65名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管理教育培训,构建有关创伤性疼痛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培训方案,培训结束后测评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及态度结果并将其与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未实施疼痛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对比,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态度、患者疼痛VAS评分等情况。结果相比培训前,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有关疼痛知识答对条目数情况有明显提高,对待疼痛患者疼痛态度有所改善;接受培训后护士进行清创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及心理状况较培训前有明显好转,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护士开展疼痛管理教育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对创伤性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护士对疼痛患者的服务态度,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建议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