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论文(第2页)

28 次下载 3 页 446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设置问题,深入探究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泼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可一改欣赏教学中单调、枯燥的知识传授,代之以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真、善、美,使他们从最初的直观感受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经过初听简单体验后,教师随即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设置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领悟、探究新知。比较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摇篮曲》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完两首《摇篮曲》(一首由舒伯特作曲,一首是东北民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学生们发现:两首摇篮曲的共性是结构简洁,短小抒情,速度徐缓,曲调优美静谧,旋律平稳流畅,但由于调式不同,音乐风格也就截然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欣赏钢琴独奏《摇篮曲》(贺绿汀曲),边欣赏边思考摇篮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载和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器乐演奏的摇篮曲,音域比声乐曲宽,结构比声乐曲大。通过对上述同一题材,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的分析比较,最后请学生们总结中外摇篮曲的不同点,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环节,很好地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又如欣赏越剧的两个唱段:《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化蝶》时,可以请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两个唱段的欣赏,谈谈作品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一个唱段轻快、活泼,他们被梁山伯的“憨”逗乐了;第二个唱段音乐柔美、凄婉,他们越听越“静”了。欣赏完两个唱段,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旧时代的妇女,根本就没有地位,不管是富家小姐,还是穷人的.女儿,出嫁都不能由自己决定。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有的说:“旧时代的妇女命太苦了,要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就不会这样了。”……同学们情绪高涨,开动脑筋,联系现实,对比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没有自主权的悲惨命运,与新中国的妇女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教师及时总结:是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害了人,要破除的是这种制度,否则,它还会继续害人。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设疑摆惑要难易适度,生动有趣,要有画龙点睛之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把自己置于积极的位置去思考、去探索。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引向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中,使其敢想敢说,敢创新,实现教学目的。

  三、情感体验,实践创造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艺术,实际上是情感的感染力。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人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从而变被动接受、机械模仿为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从较小作品逐步扩展到不同情感、富于变化、较为复杂的大作品,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大调式往往表现明亮欢快的情感,小调式则往往表现柔和,黯淡的色彩;密集紧凑的节奏往往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抒情优美的音乐往往和舒缓的节奏相连;上行的音调多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下行的音调则伴随着悲哀和伤感……

  通过对音乐的各种形式的情感体验,逐步使学生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对于音乐表现的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和情感体验。如让一位同学介绍一首他认为最好听的音乐,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表现音乐的极好机会,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能。情到深处想歌之,歌到深处想舞之。手舞足蹈,自由欢歌起舞,即兴创作、编词、编曲、编动作、创编画,尽展其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