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20篇)(第2页)

本文共计159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今年9月份就开始实行,我们可以看到大致有5个重大变化。

  一、核心素养时代正式开启。语文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课标的出台从政策层面确定了语文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首要地位。从课时量来说语文占所有课时的20-22%,数学占13-15%,英语更少6-8%。

  二、小学语文教材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改版后160首。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要。建议让孩子养成晨读习惯,提前把要背的古诗文读起来。

  三、规定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识字写字、阅读鉴赏、交流表达、梳理探究。除了原来孩子要学的基础阅读、作文之外,又增加了整本书阅读。孩子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读大量的书。所以要有晚读习惯,建议至少要读半小时以上。

  四、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一共三大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的阅读,文学的阅读和创意表达,思辩性阅读和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以及跨学科学习。只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要引进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五、增加了学业质量的标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这两个方面明确孩子每个学段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

  通过中国研修网,我首次关注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并在研修网上跟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教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吴教授将课程标准的实验稿、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一目了然地反映出2022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的变化,2022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原来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几大板块,而是变成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学习任务群。整个培训中,“学习任务群”这个新概念是个高频词,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学习任务群是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各学习任务群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要想吃透新版课程标准,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理解、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6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专家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可谓是受益匪浅。

  其中,课程理念的设置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尤其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词汇,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在课程目标部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化自信”这个词,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学生的心中扎根,生长。

  总之,一个优秀的、成熟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研读者与实践者,为学生“上好学”付出有责任、有措施、有担当的积极努力,成为适应社会、适应考试、受学生欢迎的“干货”老师。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7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学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网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四个方面进行详尽阐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里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里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救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我将继续深入研读,为高质里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