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电气自动化 > 正文

配网自动化技术风险及控制研究(第2页)

14 次下载 2 页 322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1.3建设规模及主站配置水平的确定。要想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首先应把各监控点的类型、数量与投资规模弄清楚,这样才可依据主站系统的规模需求,对其具体建设形式进行准确确定。但由于当前仍没有一个统一、准确、通用的计算法来确定服务器的配置与数据量的比例关系,随着厂商的不同其系统软件算法也不同,通常都是由各厂商依靠自身经验进行配置,这样就很难避免出现主服务器出现配置偏高或偏低现象。对于那些预期能完成投资规模的单位,最好应按照规划规模一次完成建设,实际建设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到投资规模,尤其是对于那些先进行试点建设,然后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单位,应先采用较低配置开建,然后再按分批建设加以扩容改造的形式来进行主站建设。

  2.2通信技术

  纵观各种通信方式,我们发现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比较适用的就是光纤以太网通信,这主要是由于这种通信方式不但具有较高可靠性,而且传输信息速度快,加之近年来价格的逐步下降,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这种通信方式也有很多不足如易受光纤敷设通道条件影响,其价格与同类通信方式相比仍然偏高等。因此,就实际通信现状而言,在解决监测点通信时,人们应用无线公网通信的也比较多,主要是由于这种通信成本较低,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易掉线、通信速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等,因此我们应重视无线专网技术、无线公网技术这方面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2.3终端装备及其他技术

  2.3.1标准化及“一体化”。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实际终端设备数量通常都要比主网系统的大很多,由于系统需接入外部电源、各种电压电流信号与通信网络信号,应用标准化的配置与接线,可使安装调试工作量大幅减少,借助一体化集成电源、互感器、通信模块以及一次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使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量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可把系统故障率降低,便于系统维护。当前,终端与通信模块的一体化以及一次设备与互感器的一体化都实现了,一体化正向着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更高层次发展。

  2.3.2设备及元件的可靠性。在上一轮配网自动化中普遍存在终端与其元件的缺陷问题,虽然当前提高了终端设备的防护等级,改善了其结构特性,但由于终端设备大多都在较差的环境中运行,尤其是一些户外终端设备,加之各厂商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尽量使用工业级元件,对部分故障率特别高的元件应使用军品级元件,对于终端功能模块应采用独立的模块化、插件化设计,以防系统中某一模块发生故障后,引发整体更换现象,同时这样设计对今后系统功能或容量的扩展也十分有利。

  2.4智能化发展的技术方向

  借助信息技术来对能源利用进行优化是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其全面监控与双向信息交流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分布式数据传输、计算、控制。自愈好、自适应能力强、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是其主要特点,并且其兼容性与互动性也非常好。对于配网智能化的发展应以配网自动化发展为基础,应重视配网系统数据采集技术与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要让各种配网设备朝着通用化的方向发展,系统构成要尽量实现分布化,此外还应重视配网系统EMS功能的开发。

  3结语

  总之,配网自动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组成部分中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多技术都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当前的试点或建设面临的技术风险较大,有很多未知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配网自动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其风险的控制,努力吃透配网自动化技术,科学、合理地管理配网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配网自动化技术的顺利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电力生产的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姚建国,杨春胜,高宗和,杨志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13).

  [2]立军,刘麟,石峻峰,赵文广,任小勇.IEC61850体系下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J].电力设备,2007,(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