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9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5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公共卫生知识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确时间,62%、21%的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的含义,差异明显(p<0.05)。但对于饮水机是否需要经常消毒,食物的正确储藏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次对广州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习惯。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重视健康投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饮食,但也有非医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如生活不规律、习惯熬夜、缺乏锻炼、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等。大学生年龄基本为18-25岁,大学阶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行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阶段。在高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健康意识,促其知行统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医务人员既要以科学的生活规律和知识作为诊断的依据,还应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
3.2拓展健康教育知识唤醒大学生健康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医学专业学生意识较为淡薄、知识比较薄弱。医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加强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2]。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了解,对于性的社会学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均知之甚少。通过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断扩展健康教育内涵和传播手段,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使走校门的大学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践行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1]何泽民.建立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631.
[2]肖莹.大学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116.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