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第11页)
本文共计452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实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审计人员一般达不到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了解程度
由于有投资者或银行贷款人等的介入,大多数企业被要求出具相关资质证明,这些报告通常都是具有权威性外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但是,外部人员做不到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对企业的文化、经营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内部审计的时间,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时效性。
(二)外部审计人员忠诚度不够,容易外泄商业机密
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触及企业的机密,由于外部人员没有企业归属感,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其没有约束力,有的人就会借此机会,在行业间泄露各家商业机密以谋求私利,因而,内部审计外部化使企业的机密泄露风险更高。
(三)外部审计人员一般不可能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成果审计一般都是审计近三年的成果,而且都是已经过去的年份,只有企业会为自身的发展做出切合实际的预算,外部人员仅会对审计结果提出意见而不会对未来要发生的经营方向等做出预估评判,故外部人员在审计时大多不会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及经营绩效。
(四)市场易被垄断,审计费用过高
由于中小企业过分依赖外部人员,会使得外部咨询行业形成垄断,供需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这些企业处于被动状态。企业只有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专业性人才,才能逐渐把握主动性,使得内外部资源达到和谐统一。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对策
(一)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层的外包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是决定外包成败的关键。如果企业的管理理念不清晰、不先进,就无法确定内审外包的地位、形式及外包人员的选择等,进而就无法合理优化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层的风险识别意识、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势必伴随着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领导层要是没有识别风险的警觉意识,就可能失去审计工作的现实意义,使企业陷于经营失败的尴尬局面。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认清自身所处的阶段,强化事前风险意识防控,利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价值进行自身建设,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动力,是企业的风向标,内部审计外部化往往不会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一定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不能让短时的利益动摇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内部审计外包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找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举措,利用核心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向企业的战略目标迈进。
(三)积极增强企业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交流
企业管理层应当深刻认识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目的,并不是短期性地获取审计意见,而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提高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能力。所以在内审外包业务中,管理层应当要求企业会计积极同审计人员进行合作,积极向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和企业信息,并将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审计评价作为考核依据,促使会计人员积极向审计人员学习,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法律法规
由于内部审计外部化在国内仍属新兴的业务范畴,为了防止外部市场被垄断现象的发生,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将该项业务纳入统一的治理和指导中来,制定指导性的文件用来规范行业间的竞争秩序,并使得该项业务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完善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监管制度
较多的中小企业暂时不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原因是因为其存在风险性,而内审外部化存在风险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只有建立权威的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再加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工作的监督力度,才能从维护企业的角度规避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风险,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
内部审计论文(第11页)9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看待,无论是内部审计组织、人员资格认定、审计业务的取得、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证据搜集、审计评价意见的发表等一系列工作,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加以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