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论文

本文共计20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论文

  “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是我们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我们教在探索中落实着“多学少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的要求,在这几个方面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学定教”,刚开始时,我很困惑。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论文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与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一、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数学课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到平淡无味,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教学开放周活动,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在学习新知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一张一张带着学生辨认,学生顿觉枯燥无味,部分学生开始左顾右盼,有的甚至玩起了桌上的钱币,听课老师也觉得平淡无奇。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好学情分析。其实大部分学生已初步认识人民币,并会简单地换算与计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认为可以做以下调整:首先,通过猜谜、师生谈话引出人民币。接着,教师问道:“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于是,教师请自告奋勇的学生向大家介绍并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人民币。当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此时,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学生在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新知。试想,由教师带着一张张辨认人民币调整为学生自己去介绍,去交流,去学习,教学效果会是怎样?不言而喻,这样教学,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灵活调控教学过程

  正常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生怕学生”脱离轨道“,不按自己的思路来,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我想,我们不妨这样教学,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原本预设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后,再出示大屏幕的圆,看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时,有些学生就把计算方法早早地说出来了,这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但我马上做出一个决定:抛弃原本精心准备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流程。对此,我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很自然说出利用公式求圆周长的方法,我立即追问:”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问:π表示什么意思?圆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等等问题,甚至提前说出圆周长公式的同学也举起手来问这问那。经过这样调整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教学中来。因此,我想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我们的预设不一致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