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大全【14篇】(第15页)
本文共计411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一、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有偷税、漏税等违反国家税收法律规定涉税行为;二是事业单位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不必要的税务负担;三是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产生税务风险。总体上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事业单位财税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科学、完善,合理直接影响着单位防范税收风险的程度。内控管理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不合理是发生税务风险的源头,在此制度下就不能更好的提高防范税务风险的效益。部分税务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够,对税法的认知不到位,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在制定税务风险防范措施时出现不科学、不完善,不合理。
(二)事业单位税务管理意识较弱
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在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发生变化时,缺乏对税务正确处理的能力,从而遭受处罚的风险。随着税法的日益健全及税收稽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税务管理意识较弱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会让他们发生税收风险的概率越大。
(三)事业单位的税务规划不当
税务规划总体目标是在合法节税的`同时做到零风险,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税务实施过程中监控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并及时修正。但是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税务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企图利用不法手段进行税务筹划从而达到逃税、漏税的目的,铤而走险,最终遭以处罚。
(四)税务执法时不规范导致事业单位产生税务风险
我国税务体系繁多,事业单位税务可能涉及到国税、地税、海关等税务体系,但不同的税务体系对同一种涉税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一定的解释权及自由裁量权,且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也加大了事业单位的税务风险。
二、提升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的管理能力及防范措施
(一)逐步提升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是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有效规避税务风险问题的前提。在明确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规避意识的培养,使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管理和预防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效果。提升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税务风险防范责任,促使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务实,为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有效地管理和预防税务风险,事业单位可依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协调处理所有涉税项目,建立标准专业的涉税事项处理流程。配备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对相关税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确保事业单位税务管理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防范。通过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专业筹划,了解税务各种优惠政策,及时享受税务优惠政策,发挥税务管理部门在防范税务风险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三)逐步提升税务风险防范人员的综合素质
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是事业单位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想要保证税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进行,就须加强对人的重视,通过对税务人员的综合有效管理和培养,促使其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管理发展中应加强税务风险防范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使事业单位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
(四)加强员工对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法的认知,减轻涉税风险
一般情况下,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是有本质性区别的。以事业单位经营业务涉及的所得税为例,有些收入会计制度是不予确认的,但在税法上必须确认;而会计制度对有些财务支出会计制度是可以扣除的,但是税法却要求不能扣除,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在办理纳税时,对相应的项目就要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单位就要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税务相关人员对税法的认识,对一些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总的来说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越完善,对税法的了解程度越深,掌握的越好,越有利于对纳税金额的计算,从而减少涉税风险。
